理财,是如何从债市稳定剂变为波动放大器的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在预期收益时代,理财资金是债市的稳定剂。债券市场下跌的时候,成为重要的抄底方,促进市场的稳定。

在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成为债市波动的放大器。债券市场下跌的时候,成为低价抛售方,放大了市场的波动。

为什么净值化时代,理财发挥的作用不如预期收益时代了?问题出在哪里?

预期收益和资金池

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理财产品净值化一定是好于预期收益型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就不得不涉及资金池。

资金池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客户的资金与投资资产之间,多了一个代理者。投资者投资了银行理财,银行理财汇聚到一起形成资金池,然后投资债券市场。

假设债市某段时间表现不好,银行可能会从资金池的资金里给到期的客户按照预期收益兑付,这样可以维护信誉。

反正是长期投资,只要信誉好,继续吸纳理财资金,债市不久修复后,盈利也就回来了。当然,如果池子里的资金投资收益大幅好于给客户的预期收益的话,高的部分也都是银行利润了。

资金池运作,虽然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按照预期收益兑付,但风险并没有消失,其中波动风险被延后了,信用风险被转嫁了。延后的波动风险,还是可控的,信用风险就不同了。

这个转嫁的信用风险,有可能最后承担者是银行,带来小概率、大危害的风险。这是开启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革的原因,风险分散、充分透明。

取消资金池,打破刚兑

理财产品净值化,就是取消了客户资金和资产之间的代理渠道,取消了资金池。同时,打破了理财产品隐性刚兑的属性。

客户买入理财后,直接持有相应的债券,债券的每日波动都反映到产品净值里。波动风险不再延后了,直接每日体现。信用风险也不会转嫁了,谁投资、谁承担。

还有,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以理财子公司作为产品的设计方和管理方。银行卖理财产品,仅仅是代理销售,风险和银行进一步隔离。

所以你现在打开银行app,翻看理财的时候,会发现银行不仅代销自己家理财子公司产品,也会代销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

理财子公司,模式上其实就是公募基金公司。牌照不大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

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革,理财子公司成立,在专业的角度来看,是很大的进步。这是没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没有充分的风险揭示

有多少客户,是知道这个理财产品的变化的呢?又有多少客户,在买入理财之前被充分的风险告知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理财已经不是以前的理财了,却还按照以前的模式卖给以前的客户。

理财客户是低风险投资者、波动厌恶者,现在净值化之后的理财已经不符合他们的风险偏好和投资习惯了。

理财客户是不知道这个变化的,也说不清理财子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更不懂摊余成本法、市值法、净值化等名词。他们都是按照此前的习惯和认知,在理财变了模样后,继续投资了理财。

这就是银行作为代销渠道,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产品变化、风险揭示都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筛选掉不符合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客户服务导向,解释清楚,才能避免未来出现波动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而恐慌。

现在回看,多数银行代销理财的时候都是短期业绩导向。

当然,银行可以说,《产品说明书》中的风险揭示,写的很清楚啦。事实是,几十页的《产品说明书》有几个客户看完过呢?

浮动管理费,在净值化时代应该取消

我们说了,在预期收益时代,因为有资金池的缘故,超额利润归银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当时的理财产品,有着隐性刚兑的属性,是有兜底的。既然是有兜底的,高于预期收益的部分,银行以浮动管理费的方式拿走,合情合理。因为运作的过程中,银行也有承担风险。

但净值化时代后,客户自己承担波动和亏损。“承担风险的,获得收益”。银行理财子公司现在仅作为管理人,客户亏损后并不会承担风险,所以没理由保留浮动管理费。

保留浮动管理费,可能是觉得赚多了是自己的能力,给能力以奖赏。但其实,在资本市场中,短期赚多了,基本上没法定性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运气的,或许运气的成分总是更多一些呢!

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浮动管理费,不应存在。而且放任浮动管理费存在,可能带来管理人的冒险倾向,为了获得浮动管理费而激进投资,伤害客户利益。

改进的措施

其实,弄明白了理财从预期收益型到净值型的变化,再结合现在理财的问题,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理财应该如何改进。

取消浮动管理费。浮动管理费有好几个名字,超额管理费、超额业绩报酬等,不论如何称呼,都应该取消。

完善封闭期制度。不再随意设置封闭期,可以用不同的赎回费来引导,鼓励长期持有。短期投资引导买现金管理类产品。

完善的风险告知,甄别客户风险喜好。告知客户波动风险,并根据极限行情进行推演,让客户知道风险点,再判断买不买。

估值上,市值法是一个方式,而不应该成为唯一方式。探索定开模式下的摊余成本法估值或者混合估值法。

总结

赎回潮发生后,现在存量理财规模还有30万亿左右,规模特别大,关系到千家万户。

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该认识到自身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取舍,也应该明白只有长期做好净值和服务,才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债券牛市的时候,规模不应该做到太大;债券熊市的时候,做好投资宣传,其实是更好的上规模时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y/545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