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点商业银行迎来对公信贷业务优化调整
年之后,我国GDP增速从10.6%逐步下降到年的6.7%。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压力,从中长期来看,“L”型增长的新常态仍将持续。
1.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
年末,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31%)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5.27%),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年末,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达到50%以上(50.24%)。年提升至51.6%,服务业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导力量,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整体看,我国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结构转变为当前的“三二一”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符合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预计到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到55%左右,我国将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去产能”加速推进,兼并重组成为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方式
由于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存在较严重产能过剩,前期高负债式的产能扩张将不得不面对痛苦的去产能、去杠杆历程。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截至年末,全国共化解粗钢产能超过万吨;共退出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全国约处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退出。但钢铁、煤炭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4%和67%,仍处于“产能严重过剩”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去产能的范围还可能扩展到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等行业。
同时,兼并重组成为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方式。一是国内企业兼并重组频繁。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2.39万亿元。按照《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户央企将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海外并购高速增长。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亿美元,交易额同比增长.8%。对外非金融类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能源、金融业等。
3.制造业不断进行换代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推进,制造业内部出现明显分化,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气机械、医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重化工的特征逐步减弱,先进制造业数量有所增加。根据《中国制造》中明确的十大重点领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目标进行测算,未来5年先进制造业中规模有望超过万亿的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航天装备、输变电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
4.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的渗透,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外包化、外包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年上半年,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外包出口增速达15%以上,其中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1%和17.1%。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7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我国。可以预见,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还将持续提升,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新产业、新动能将做大做强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继续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新经济产业和行业的蓬勃发展。
年1月至8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0.1%,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互联网企业共发展宽带接入用户万户,同比增长50%。分享经济进一步全面繁荣,渗透到交通、家政、物流、住宿、餐饮、金融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提速。年上半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增长,年至年,全国邮政业务收入和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8.4%和39.3%。此外,农村电商也逐渐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亮点。
6.国内重点区域及“一带一路”沿线产业转移将提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第一,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第二,国内产业转移逐步呈现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部分中西部龙头优势企业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从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向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转变,对外投资主体也逐步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发展。
从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看,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合作、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等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重点。就全球范围来看,向东盟、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绿色投资将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同时,我国企业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将加快,对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并购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
7.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再工业化”成为主要经济体发展潮流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希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此次“再工业化”战略着力于发展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力图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以来,欧美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工业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化进程相互交织,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了双重压力。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要地位,新兴产业仍不稳固,仍需较长时间的培育过程。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巨大,前景较为广阔,其中蕴藏了大量的金融业务机会,商业银行可积极白癜风咨询网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怎么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s/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