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管老总转型方向是实业投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文/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苑志宏
编者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大资管新规下,银行资管业务面临的挑战,银行业资管业务转型的方向,即“实业投行”,打造银行资管的核心竞争力,即资产创设能力,以及构筑银行资管业务的“护城河”,即客户粘性。
银行资管业务面临的挑战
年11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型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指导意见》分29条,涵盖了资管业务定义、产品分类、投资者分类、投资要求和限制、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监管职能分工等各个方面,其中对银行资管业务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打破刚性兑付和规范资金池的要求。
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并提出了刚性兑付的认定标准,即: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人民银行或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在规范资金池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强化资产管理产品的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少于90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应当为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退出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
目前银行资管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与上述监管规定差距较大。首先,银行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型产品比重超过90%,名义上的净值型产品也基本采取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与产品净值化要求差距甚远。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特征明显,6个月以内的产品占比超过80%,1年期以上的产品寥寥无几,理财资金与投资资产的期限严重错配,只能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实现理财产品的还本付息,属于典型的“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第三,非标资产在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接近20%,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重要来源,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的主要优势,但非标资产的期限往往较长,与理财产品期限很难匹配。
市场中有悲观的观点认为,如果《指导意见》最终完全按照上述条款定稿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将失去在成本估值、资金池运作、非标资产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减,整体规模可能出现萎缩,在资管领域的龙头地位堪忧。
但笔者认为,真正决定一个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是需求的存在和满足需求的能力。我国人均GDP已超过美元,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过去我国居民财富超过60%配置在房产上,随着房地产市场由持续上涨回归平稳运行,居民财富向金融资产配置的比重将大幅上升。目前我国资管行业扣除通道嵌套因素后的真实规模约为70万亿元,与GDP水平大体相当,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银行资管整体规模约为28万亿元,仅为银行表内资产规模的13%,而国外大型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的比例基本上达到1:1;未来我国资管行业、包括银行资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其实质是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除资管行业中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过剩产能和以各类脱离监管的理财业务为代表的劣质产能,提升整个资管行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资管业务只要积极应变、勇于创新,凭借在客户、资产、品牌等方面长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重新建立起竞争优势。
银行资管业务转型的方向
近年来,银行资管业务中存在的诸如刚性兑付、资金池运作等问题,不断引起监管的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中国白癜风名医堂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g/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