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回源实体经济,新格局如何重塑财经
摘要:中国金融业正加速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重构的过程中,金融账本被改写,金融格局亦被重塑
文|唐郡严沁雯张威张纬龙
编辑|张威袁满
利率下行、利差收窄、融资结构调整、普惠金融加码……中国金融业正加速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重构的过程中,金融账本被改写,金融格局亦被重塑。
年6月末,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这一数据较年末的5.12%下降96个BP(基点),较年一季度的历史高点7.97%下降个BP,为有统计以来较低水平。
这意味着,如果一家实体企业贷款万元,期限为一年,与年末相比,应付利息减少约9.6万元,与年一季度相比,应付利息减少38.1万元。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被强化。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易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易纲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本源。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向《财经》记者表示,金融的产生,就是因应实体经济的需要。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基础,金融就是空中楼阁。在当前形势下,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金融在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自身的规模和经营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6月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2万亿元。
刘晓春认为,过去由于发展过程中监管经验不足,造成一定程度金融领域监管套利、影子银行、资金空转等现象,一方面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下滑通道,中国经济亦持续承压。世界银行预计,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降至4.3%,低于潜在增长率,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3.2%。
金融让利实体呼声渐起。
现实的情况是,年金融系统就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达1.5万亿元。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六大行合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53万亿元,主要投向制造业、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政策鼓励的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多位受访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金融机构让利并非长久之计,大家期待金融与实体之间更高质量的互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上,易纲以《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题发表署名文章,其中提及,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四项工作之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中国金融改革往哪里去》一文中表示,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方面,我们应该向德国等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国家学习。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张晓朴也在研究中发现,中德两国在经济金融发展道路和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多相似性,比如,两国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都十分明显,两国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等。而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避免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等,恰恰在德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或规避,对中国金融改革颇具启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存在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发展滞后、未来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张晓朴称之为“一国技术进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致命缺陷”。在他看来,中国应该有耐心坚定地发展股票市场。
刘晓春认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了股票市场,更要制定多种政策支持、引导风险投资等多形式股权投资的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金融将以多元方式回源实体经济。而摆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经济保持韧性、抗击打压的基础。
实体融资痛点:为何融资难?实体企业主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融资难、融资贵”。由于缺乏较完善的管理及财务制度,真实经营情况难以核实,并且缺少资产抵押担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对此,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感受颇深。生物医药行业素有研发投资大、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在结束一轮融资后,一些创业者就不得不再为企业“找钱”而继续奔波。
一位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坦言大环境不是很乐观,每天都在焦虑。今年上半年开始,二级市场环境不太好,之后很快就传导到了一级市场。他对《财经》记者表示,“一般而言,我们一年一轮融资,开始的天使轮就需要融资上千万,越到后面轮次需要融资的资金规模越大。”
在硬币的另一面,金融机构则有自己的考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服务于大型企业,不仅规模收益大,还易于风险管控。但如果将业务向小微企业及个体户倾斜,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风控及贷后管理。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企业融资难不难,其实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一般融资难的企业才会去融贵的钱。”他说,“银行经营风险。银行最在意的是不能出风险,一个项目即便收益再高,如果风险不能把控,我们也不会做。”
上述大行人士坦言,无法在银行获得融资之后,一些企业就不得不利用其他渠道融资。有些机构可能觉得,虽然项目风险高,但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收益,那机构也会投这个项目。但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融资成本就提上来了。
“其实我们现在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二点几,最高的也就三点几。你说贷款利率高吗?它真的不高,问题还是在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公司属于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一般而言,成熟期的企业找银行融资会好一些。当然,融资也不用拘泥于银行,市场上的融资渠道有很多,不同企业适合的融资渠道是不一样的。”该人士进一步说。
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创业主直观感觉资金价格是金融机构决定的。刘晓春表示,实际上资金基本价格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机构只是资金供需两端的中介,所以金融机构给出的价格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此外,除了国内基本的资金供求关系,国内资金价格还受国际资金价格变动的影响。融资价格(比如贷款利息)还包含了融资人(借款人)自身的风险溢价。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下,央行的基准利率给市场资金价格提供了一个基础,而央行则是根据宏观经济的状况在调节基准利率。
刘晓春认为,与融资人总是嫌融资贵一样,所有融资人都希望资金越多越好。但有资金需求并不等于这些需求是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融资来说,有还款和支付利息能力的融资需求才是有效融资需求。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社会上没有区分有效需求和无效需求喊“融资难”,一方面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资产荒,找不到好的融资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目前实体经济的确面临缺乏长期资金、征信信息不完善、数据支撑不足、新市民金融服务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
在他看来,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可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可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践行价值投资、专业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尤其是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其次,还可以开发建设数字金融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逐步缓解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差异化竞争,拓展当地新市民金融服务市场,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未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破解,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yw/54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