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路在何方

轻金融导读:

又一篇银行业重磅好文!

本文对中小银行的分化演进逻辑与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度分析。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行业分层的本质是对能力圈的全面重新评估,而能力圈大小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小银行发展的可能性。

全文1万余字,建议先收藏后阅读!

目录

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金融供给侧改革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产能出清与价值回归、金融供给侧改革旨在构建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现代金融体系二、不再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刚兑打破后的去产能、缩表与行业分层1、去产能的“潘多拉魔盒”已然打开、中小银行的缩表时代正在到来3、打破刚兑后的分野与殊途三、中小银行的“能力圈”重估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1、行业分层本质上是“能力圈”的重估、穿越分层迷雾,试问路在何方

穿越迷雾——金融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小银行[1]的分化演进与道路抉择

▲来源:轻金融作者:高振原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颂歌》

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金融供给侧改革01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路径正经历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的嬗变,面对四万亿强刺激政策冷却后的一系列后遗症,尤其是需求端发力过猛滋生的产能过剩、货币超发、杆杠高企,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滞胀风险不断加大,改革必须转向供给端发力。与之同步,银行业的十载狂欢盛宴也渐曲终人散,享受过高光时刻的银行业开始走出一条难以回头的下降曲线。

图年以来GDP和银行业增速

注:数据来源于WIND

-年,决策层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改变供给数量和质量出发,力求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黑色经济”产业链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后,又启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旨在全面提升金融供给质量,为实体经济走出低谷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力金融支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金融供给侧改革,勾勒出一条在经济周期性陷阱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阶路径。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供给端改革的整体设计,金融供给是经济供给的重要一环,金融供给侧改革本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期,金融业主要是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当然自身也在降杠杆,后期改革重点转向“三大攻坚战”,其中防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整治金融乱象。另一方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改革路径的聚焦和深化。基于金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供给对于整体经济供给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引领、支撑作用,金融供给侧作为一个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被单独提出。同时,对金融业的聚焦点从化解存量风险转向提升供给质量,通过优化金融体系、融资体系和利率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新经济、新业态的能力,更加注重在转型发展中化解存量风险。

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旧经济”的救赎,而金融供给侧改革则是对“新动能”的拥抱,是面对长期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骏马”变“驽马”的无奈,力图引领中国经济转入“第二增长曲线”,金融业则在这一轮改革路线演进中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行业的产能出清和价值回归

历时三年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尤其在去产能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效。1、去产能。通过以环保限产、关闭低效中小企业为主的强力去产能和兼并重组,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电力等典型的“两高一剩”行业逐步实现了产能出清和价值回归,全行业从全面亏损到大幅盈利,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得到有效提高。以钢铁为例,年,全行业生铁、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加3.0%、6.6%和8.5%,钢铁企业主营收入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61%。、降杠杆。监管部门在金融业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做减法,通过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提升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并在资产端推实行MPA考核体系,高频高压检查整治金融乱象,重点是推出资管新规重拳打击银行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和影子银行,稳步推进脱虚向实和打破刚兑,市场一度出现负债荒+资产荒的局面。我国宏观杠杆率实现有效降低,金融体系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缓释,银行业的资产、利润增速继续快速下行,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规模扩张、表外扩张和监管套利模式走到了尽头。

图年以来银行业发展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WIND

3、去库存。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从年底的万平方米下降到了年底万平方米。4、减税负。年,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年分别减税大概为亿、亿、1.3万亿,宏观税负水平得到有效降低。三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1、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实现了利润回升,但实质是利润向头部企业的腾挪和集中,这些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在经历了最初的利润狂欢后,其增长态势恐难持续;、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动能尚未充分启动,企业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困难,从全球范围来看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3、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仍然偏弱,其融资结构、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体系结构无法与企业现状实现有效对接,流动性泛滥与结构性信用紧缩同时存在,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路径面临诸多堵点。尤其是一刀切的降杠杆模式,让地方平台和房地产业杠杆水平有效降低的同时,误伤了一大批原本就嗷嗷待哺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全面去杠杆亟需转换为结构化去杠杆;

4、金融体系结构严重失衡,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资本市场的长期萎靡不振,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膨胀与直接融资市场的孱弱形成了强烈反差。在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金融业俨然成为了供给侧改革难以跨越的深水区,也成为了经济转型攻坚克难的突破口。

(二)金融供给侧改革旨在构建能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现代金融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从全面布局到重点突破,从全面去杠杆到结构性去杠杆,从救赎旧经济到培育新金融,关键在于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提升金融配置效率,让金融业不再是依附于实体经济之上的吸血食利阶层,转而成为牵引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强劲引擎。当前,金融业所要着力服务的实体经济包括三方面:一是亟待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从过去的两高一剩行业转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生产业,这些都是中国制造05年规划中的重要行业,亦是科创板的主要服务对象,长期以来在这些领域过度依赖国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此类行业具有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等特征,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其需求,我国资本市场的承接能力又很有限;二是互联网+等创新型产业。主要指以电商物流、媒体娱乐、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其中既有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巨头,又有大量初创企业,其盈利模式、资产结构、发展周期迥异于传统企业,传统银行难以适应,风险投资覆盖的面也有限,则登陆资本市场则少之又少;三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既是就业的主要承载力量,也是受困于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群体,既不具备传统产业重资产、有抵押的特征,又非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是一种最尴尬、最无奈的存在。如何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业内在运行逻辑的演变,实现金融产品服务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上述三类企业提供高效率、可触达、可承受的金融服务,是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要改变金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在作为金融业主导的银行体系中实施去产能和打破刚兑,彻底终结银行业的无风险套利模式,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淘汰一部分无效金融供给和高风险市场主体,倒逼银行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能力,特别是要打通从宽货币到宽信用、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任督二脉”,构建起创新、高效、优良的银行服务体系。二、不再滚石上山的“西西弗”

刚兑打破后的去产能、缩表和行业分层

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银行业反复上演“西西弗的神话”,一次次濒临打破刚兑的边缘,又一次次滚石上山,游戏似乎永无休止,直到年5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宣布对BS银行实行接管,巨石在这一刻停止了滚动。

无疑,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被普遍认为是打破同业刚兑,金融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开启。在此之前,刚兑打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从长期“光打雷不下雨”到打响破除刚兑第一枪,从PP到理财、资管再到信托,进而抵达非常关键的银行同业市场。当然,对于BS事件是否意味着真正打破了刚兑,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刚兑没有最终打破,央行宣布对万以上的大额债权先期保障比例不低于80%、同业不低于70%,不再%兑现,但后来对公债权人实际将获得全额保障的比例接近%,远远超出存款保险制度的范畴。但BS事件的终极意义不在这一次是否完全彻底地打破刚兑,而是打破了业界对于“隐性刚兑”的心理预期,金融市场也因此出现了明显分化迹象,这就意味着裂变已经产生。虽然事发突然,但对BS事件的处置整体是积极且稳妥的,既释放出打破刚兑的明确信号,又不一撸到底,实施渐进策略,给予市场参与者,尤其是给处在风口浪尖的众多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给足够的流动性变现、主动缩表和风险出清的窗口期,且有利于风险可控原则下推动改革深化和利率并轨。此后,打破刚兑进程并未停滞,工行、信达、长城战略重组锦州银行,中央汇金战略入股恒丰银行,8月份央行宣布优化LPR的形成机制并进行了首次报价,监管打出了一套凌厉的组合拳。但对于那些被这一轮打破刚兑风暴刮得东倒西歪,或许至今还没缓过神的中小银行而言,不管是否做好准备,残酷的现实已经袒露在面前:1、去产能的“潘多拉魔盒”已然打开。年,麦肯锡提出“未来三年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将被并购”,不少人还认为是杞人忧天,但现实远比预想来得直接和残酷。从世界银行业发展史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必然伴随着银行体系的重构和中小银行的批量去产能,中国银行业也恐难例外,BS事件已经说明了一切。从短期来看,虽然“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基于对冲击波效应的担忧,这出大戏的进度应该不会太快,完全基于市场自主选择的兼并收购浪潮难以迅速到来。最可能的方式是,近一两年仍然是监管部门主导下的接管和重组模式,而非直接兼并和收购,给予市场一个充分的风险缓释期,也给予中小银行主动缩表、降低风险的自我救赎期。或者进一步来说,这个时期是有可能参与收购兼并的头部中小银行的资金、人才和能力的储备期,也是可能被收购的中小银行盘清家底、争取卖个好价钱的“整形”期。、银行业的局部缩表时代正在到来。可以想见,对于曾经都是锦衣玉食的银行来说,无论大小,几乎没有谁愿意被收购兼并,它们都想抓住风暴降临前的最后机会逃离。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年里,城商行、农商行主动缩表的情况并不罕见,包括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一度都陷入资产同比下降、利润大幅下滑的窘境之中。不过那只是应对阶段性信用危机的临时举措,在通过短期缩表、引进战投等实现资产负债表的自我修复后,这些银行重又步入扩张轨道。但今时不同往日,增长停滞甚至主动缩表可能成为中小银行一种普遍性、长期性状况,只有极少数竞争能力强、经营效率高、资产质量好、信息披露充分的中小银行才能享受信用溢价,保持扩张态势,不过步伐也将大幅放缓(在不进行兼并收购的情况下)。当前中小银行的缩表压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流动性紧缩。这一轮缩表的肇始是在银行间市场,同业刚兑的打破意味着从流动性分层到信用分层的传导机制已经开启,继资产新规推行以来举步维艰的同业扩张模式遭受致命一击,并且波及到众多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二是负债端紧缩。当前,流动性紧张正逐步从同业市场扩展到广义负债市场。基于对部分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前景的担忧,存款搬家的局面在下阶段可能出现,当然这方面暂未得到数据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观察期。届时遭受同业和基础负债告急双重打击的中小银行不得不降低发展速度,主动缩减同业资产、债券资产以及信贷资产。三是资本补充紧缩。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出现小幅下降,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压力更为突出。由于年以来加快贷款投放力度、表外业务回表提升了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头部中小银行则因可能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也压力陡增。打破刚兑会进一步加大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难度,对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对此,监管部门于年7月19日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修订)》,放宽了对于非上市银行(主要是中小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限制。这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对于那些潜在风险较大的中小银行而言,优先股能否顺利发行本身也是问题。打破刚兑背景下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经营风险的快速放大会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继续做大做强的动机也会减弱。失去资本补充这一源头活水,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扩张自然就难以为继。四是行业空间紧缩。一方面是经济增速下滑,未来可能进一步走低;二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调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今后直接融资市场是发展重点,银行业“堰塞湖”淤积的信用之水要逐步向低水位的资本市场流动,银行业内部则随着利率并轨向头部银行集中,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空间将非常有限。实际上,从全球商业史和银行史来看,缩表与扩张一样,亦是一种常态。长期来看银行业规模会持续扩张,但由于经济和行业的周期性,在某些时段会处在低增长乃至收缩的状态。在遭遇周期性、行业性或者个体危机时迅速收缩,减少业务线、经营区域乃至裁员,切割和隔离风险,都是应对危机的常规操作,这也是很多欧美企业相对“基业长青”的要义之一。前不久德意志银行宣布进行大规模的重组裁员,退出全球股票交易业务以及调整利率产品相关业务;汇丰银行在过去十年中资产规模一直停滞,退出了很多增长乏力的区域和业务,业务覆盖从88个国家缩减到接近60个,业务范围缩减近80项,将资源集中到盈利能力最强、风险最可控的地区和业务上,保证了平稳过渡。我国银行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习惯了大干快上、高歌猛进,无法以平常心看待银行业步入低增长乃至收缩的平庸时代,甚至视平庸为一种“恶”。这需要厘清认识、平衡心态,跳出逆周期操作的怪圈,股东、投资者和地方政府都不应对处在经济周期底部的银行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3、打破刚兑后中小银行的分野与殊途。刚兑的打破,让原本就日趋分化的银行业愈加分崩离析,分化的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流动性分层——信用分层——行业分层的演变路径开始凸显出来。1)流动性分层与信用分层的交叉传染。

图3今年5月以来各类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WIND

BS事件发生后,央行宣布对其各类债权不再实行%兑现,基于对银行间市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及整体风险的判断,流动性供给出现分化,优秀信用主体得到热捧,而信用状况不佳的主体主要是中小银行则被市场嫌弃,流动性向大中型银行等优质信用主体集中。从同业存款市场情况来看,截至8月6日,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3个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为.75%、.79%、3.35%、3.%,分别比上个月增加19BP、16BP、34BP、31BP,比包上银行被接管前分别-8BP、-15BP、+7BP、+11BP,信用分层迹象明显。虽然在央妈力挽狂澜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目前保持整体稳定,但不同等级信用主体的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和利率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发行规模同比呈现小幅萎缩态势。这一状况会随着时间推移加剧,流动性分层与信用分层之间的交互演变路径正逐步形成,二者出现明显同频共振,并由银行间市场逐步向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扩散。当前,市场正在对中小银行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重新评估,那些同业和投资资产占比较高、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潜在风险较大的中小银行,其在银行间市场的信用评级和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会同步降低,这一趋势短期内内难以逆转。)从流动性分层、信用分层向行业分层的逐步演进。当前,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的交叉传染,意味着市场要对中小银行的信用状况作出重新评估,并重构行业风险定价体系。中小银行必须抓住时间窗口化解当期和潜在风险,目前主要路径只能是缩表,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小银行出现明显撕裂和分化。中小银行的分层、分化可以说一直存在,先前主要基于核心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和经营区域等指标,无论大小强弱实质上都享有几无差别的隐性刚兑。但在同业刚兑打破,中小银行必须主要依靠自身资本金承担风险损失的情况下,行业分层的逻辑悄然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等不再是决定一家银行信用状况、估值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市场转而







































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
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yw/42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