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以独立上市为目标迈上
本栏编辑/金融大亨
以独立上市为目标
迈上现代商业银行新台阶
文/冀光恒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过多年来的温和扩张,总资产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利润规模占商业银行的近1/10,成为银行业中可与城商行比肩的新兴力量。上海农商银行自年改制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整体态势良好,资产规模近亿元,机构网点近家,员工人数超人,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在农信系统同类银行中位居前列,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了力量。
年,上海农商银行进入新一轮发展规划期。统一各方愿景,上海农商银行明确,将以独立上市为目标,以经营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以“独立上市、传统升级、新兴发力、管理转型和人才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力争成为扎根本地、服务高效的上市公众银行,成为全国农商银行系统的排头兵,迈上现代商业银行新台阶。
增强定力:巩固传统优势并实现转型升级
农商银行由传统的农信社改制而来,经营地域绝大多数为县域,农村、郊区网点众多,客户群体牢固,“三农”品牌特色是其传统竞争优势。农商银行应在经营环境变迁中,更加突出自身传统优势并不断升级,在经营区域内形成强势竞争力。
巩固郊区网点优势。上海农商银行近家网点中有2/3在郊区或城郊结合部,是上海地区营业网点最多的银行之一。农商银行传统的网点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可能沦为增加运营成本的包袱。一方面,需要从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角度出发,科学统筹网点布局,合理评估论证投入与产出;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网点转型,借助互联网金融技术,实现渠道多元化、网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客户体验人性化。
巩固零售客群优势。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坚持服务社区居民,深化社区银行建设,便民银行品牌形象已初具影响力。未来,零售客户的黏性更多取决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农商银行应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加大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业务的拓展力度,以互联网金融为载体,加快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加强产品业务创新,提高服务便捷化程度,不断巩固客户基础,加快实现从个人客户向家庭客户服务转变、从单一产品服务向一揽子产品服务转变、从单一渠道服务向线上线下多渠道协同服务转变。
巩固特色品牌优势。上海农商银行“三农”贷款占比多年均保持在30%以上,是上海地区涉农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已成为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农商银行应持续巩固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领先优势,结合地域“三农”经济特色,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契机,聚焦农业科技领域,加强产融合作,创新服务方式,形成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环环相扣的“大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挖掘潜力:聚焦价值创造并加快转型
业务模式传统、管理手段粗放,是农商银行普遍存在的短板。确立独立上市的目标,意味着上海农商银行将以经营效益为中心,聚焦价值创造。一方面,培育低资本消耗、高综合回报、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强化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树立现代治理理念,聚焦价值创造。尝试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内部市场化,使资源配置向盈利贡献度高、盈利潜能大的经营条线倾斜。全面实施成本计价和经济资本(EC)考核,建立以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减少低效资产与闲置资产。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运用效率,积极降低资本消耗,逐步形成资本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力争创造较好的业绩,提升股东价值回报。
转变盈利模式,大力拓展新兴业务。农商银行若要摆脱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必须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体的新兴业务,转变经营模式。一方面,持续做强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整合交易资源,优化交易业务结构,推动资产从持有型向交易型转变,提高金融市场业务占比,使之成为重要的利润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把握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机遇,优化创新产品结构和业务模式,坚持大类资产组合管理,扩大资产来源,动态调整资产结构,形成资管提供产品助力前台获客、前台助推资管做大规模的良性循环,使之成为多元化收入的主要贡献者。
提升管理水平,走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银行内部交易成本,摒弃“大而全”、建设“小而美”应当是农商银行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以改善客户体验为目标,通过流程再造、渠道优化,实现营运管理集约化;强化成本控制,实施标准化成本核算,严控无效、低效资产,努力压降成本收入比,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另一方面,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覆盖全集团、全类型、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独立化、专业化。
形成合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合作共赢
农商银行本土化经营、金融牌照资源少,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农商银行应当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上海农商银行作为根植于上海本地的区域性银行,更应借助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改革浪潮,把握战略机遇,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强化集团内部互动互补,寻求合作共赢。
打造跨境投融资支持创新平台。作为全国农信系统唯一入驻上海自贸区的银行业机构,上海农商银行探索尝试多项金融创新业务,成功办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内的首笔跨境人民币借款,为客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将进一步拓展跨境业务,积极探索联动合作,满足农信客户跨境经贸活动中的投融资需求,将自贸区账户塑造成为农信系统开展海外业务的支持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培育科技金融服务特色。上海农商银行于年成立上海首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并在全市形成以张江科技支行为龙头,与张江“一区二十二园”相对应的“1+X”科技金融服务网点布局,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全覆盖的优质服务。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将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主战场,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四新”业态客户群体发展,探索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加快推动投贷联动业务实施落地,向农信系统复制推广先行先试成功经验,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深化同业合作。“互联网+”改变了银行的服务网络和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同时也为机构合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生态平台。上海农商银行一方面将借助信息科技力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的创新融合,努力尝试向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将借助银银合作平台发挥示范、带动和集聚作用,打造资产交易和流转的信息平台,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随着银行经营综合化趋势加快,不同金融业态的业务交叉、服务创新和人员流动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旋律,业务牌照、综合服务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体现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上海农商银行自年起先后批量发起设立35家村镇银行,于年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未来,将继续探索集团综合化经营路径,加强对投资企业的全面管控,不断提升集团整体协同经营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各类金融牌照。研究并适时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引入优质合作伙伴,探索新兴业务模式;积极申请基金托管、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准入资格,拓宽多元化盈利渠道。
凝心聚力:塑造聚集人才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
人才是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坚实支撑。农商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接地气、执行力强、责任心强,总体比较踏实、本分。但与业务发展需求相比,新兴业务领域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员工专业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价值文化的培育应当作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凝聚人才的重要基础。
培育现代、透明的治理文化。以建设现代企业为方向,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及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的作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构建相对稳定合理的股权结构,不断深化与股东的战略合作, 培育积极、进取的竞争文化。发挥高级管理人员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大力度引进金融市场、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科技金融等领域的稀缺人才。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实施分支机构等级考核、总行部室分类考核,体现差异;考核激励向前台、向增量、向盈利贡献大的条线倾斜,给予紧缺岗位专业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打通职业晋升通道,避免关键岗位人才流失。加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加快潜力人才梯队建设。
培育开放、容错的创新文化。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程度地激发高级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激励机制,实现从观念引导到行动落地。
培育普惠、友好的责任文化。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社区是农商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成为现代公众企业,更当培育优良的社会责任观,建设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成长空间,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卓越的企业品牌与价值,增进对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文章节选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年04期
《农村金融部落》编委会
主编:金融大亨 副主编:若情
成员:宏摄西部、金指尖、西哥、大理苍狼、蓝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y/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