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投资银行

作为券商(权且与投资银行等同吧)前员工和苦逼创业者,既没资格、也没能力为投行指出发展的康庄大道,企业发展还没达到可以挑选投行的阶段。这个题目想了很久也没动笔,但作为两个角色集一身的一线业务人员,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券商是夹在监管部门、企业、大金主、市场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可怜角色。没有多少事可以凭自己意愿决定,要在方方面面的利益羁绊下达成平衡、完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所谓金光闪闪的光鲜下面都是艰辛、焦虑以及浑身散发出来的油腻和疲惫。如果监管思路、体制不改变,服务企业的结构不改变,券商不可能实现自我改变和进化。

强势的监管必然有循规蹈矩的经营思路和业务模式。作为业务执行者,券商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被监管对象。券商的工作是靠天吃饭,上面丢一个东西出来,大家能吃肉的吃肉,能啃骨头的啃骨头,在强势的监管部门面前只有惟命是从,鲜有跟监管部门叫板的事情发生,更不用说形成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关系。一旦服务的项目出问题,或市场出现非正常波动,券商首先遭殃。

在信用体系没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中介机构尽职调查的难度也很大,能做好的就是执行程序、勤勉尽责。同时,在政治正确指引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就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尚方宝剑,本不该由中介机构背的锅也得背。更要命的是,决定企业能不能上市、能不能融资的主体不是券商,而是掌握权力的机构或个人,出了问题,责任几乎全在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又有几个权力拥有者受到追究呢?正是因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券商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把满足监管要求放在 位,加上政策反复变动,谁又敢冒秋后算账的风险创新?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和有限的业务来源也决定了券商业务的同质化,必须注重短期利益。虽然只有多家持牌券商,但上市公司、符合上市条件、可以服务的公司也并不多。因此,友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拿到业务,不仅要有专业、经验、资历、资源,很多时候更要刷下限、利益勾兑。各种一地鸡毛的事件频发,让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备受批评,如果可以堂堂正正,有多少人愿意主动狼狈为奸?券商做业务的无奈谁人知。在多重受气的情况下,券商能有多少业务机会?又有多么广阔的、美好的未来呢?

、中兴华为事件将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提高到了全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高层,还是民意,都意识到拥有自主的、强大的科技能力和科技企业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之道。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改革、注册制又得以推进。在科技强国、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成为自上而下共识的情况下,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企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科技企业,而科技企业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券商提供更专业、及时的支持和服务。如何发现硬科技企业、服务好硬科技企业,可能决定了券商的未来。

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尤其是早期投资。尽管大多数券商都有投资公司,但真正介入早期投资的非常少,券商的投资阶段往往集中在B轮以后或pre-ipo阶段,而B轮或pre-ipo阶段的企业,都进入快速成长期及成熟期,对投资和投资人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正因为风险低、退出预期明确,投资B轮及pre-ipo阶段的投资机构非常多,券商系投资机构并没有优势,项目融资份额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估值偏高,往往带来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倒挂。券商融资渠道多,也不缺人才,如果可以介入早期投资,提高风险容忍度,不仅可以带来高收益,也可以跟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规避保荐业务的风险。

科技企业需要规范经营,有明确的上市或并购重组预期。券商具备指导企业规范内控、合法合规经营的能力,这是券商独有而投资机构并不具备的优势。科技企业的创始团队都受过非常好的专业教育,有相对较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思维更加开放包容和国际化,习惯公平平等、专业分工与合作,因此更加重视专业机构的服务并为这些服务付费。

同时,在经历多轮融资后,不管是出于机构压力还是公司正常发展的需要,科技企业都会较早地进行资本市场规划,这就是券商的业务机会。不妨做个比较:一方是规模大、接近现有IPO标准的企业,但经营不够规范、历史问题较多,从券商介入到完成IPO,差不多也要4-5年时间。另一方是规模尚小,但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在A轮融资结束后,券商指导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引导和督促企业按照上市标准规范运营,做好准备,到企业完成上市差不多也是4-5年时间。辅导潜力型科技企业,券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规模大的成熟企业更多。即使从风险角度讲,刚过创业期的科技企业还面临生存风险,导致无法如期上市,努力白费。但规模大的企业就不面临这样的风险吗?规模大的企业上市折戟的事件也数不胜数。值不值得服务早期科技企业,不是企业决定的,而是券商业务思路的转变问题。

科创板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券商不得不做业务转型,抛弃以往的搞定监管机构的套路,转向面向市场、与企业一起进行严格、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科创板对信息披露的严格达到了前所未有、事无巨细的程度,所有信息全都上网公示,全市场都在参与发行人的审核,这不仅是注册制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监管思路的重大转变。严格信息披露,尽 努力做到信批的充分、公开、透明、通俗易懂,把对发行人的价值判断交给全市场,这就是成熟资本市场的规则。虽然大大增加了发行人、中介机构的工作量和压力,但也对券商的保荐工作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不仅要合法合规,更要对发行人所在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发行人的业务逻辑、技术水准、竞争状况、投资价格等有清晰的判断,还能用普通投资者可以理解的语言披露出来,而这绝非一日之功。如果券商不及早介入科技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很难在短期内理解企业的发展逻辑、技术水平并清晰的表述出来。

服务好科技企业需要券商业务板块的打通,也需要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保荐、行研、投资业务要紧密结合、要一体化,才能完成对科技企业的辅导、服务和价值判断。更要紧的是,券商法律、财务背景出身的人员太多,合法合规能力远胜于价值发现能力,而价值发现功能才是资本市场首要的功能和核心价值。法财背景人员太多、技术背景、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不足,直接影响了券商的价值发现能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企业到了pre-ipo阶段券商才介入,这不是引领价值发现,这是集邮。科创板的推出可能会改变这一状况。

有一个可能不靠谱的预期,券商控股权不仅向外资放开,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向本土投资机构开放。一来可以实现投资—投行业务的统一、一二级市场估值的联动,让估值更加合理。二来从投资角度开展投行业务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推动传统券商业务转型。第三,投资机构控股的券商还可以根据控股股东的投资风格和产业偏好,开展聚焦的精品投行业务,实现差异化发展。

不管是主动转型还是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转型,作为资本市场建设的主力,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服务什么样的企业,券商就应该服务什么样的企业。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券商就应该服务什么样的企业。

笨猪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y/35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