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改善经营效益趋好中信银行走出
前三季度,该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趋合理,资产质量向好、风险抵御能力提升;营业收入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增幅创多年来同期新高;零售势能加速释放,“三驾齐驱”的格局逐渐成型
《投资时报》记者黄凤清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已过而立之年的中信银行,遵循“稳中求进”这一经营理念,经过32年的探索与努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年是中信银行—年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在这一年,中信银行扎实推进三年规划实施,各项业务积极稳步推进,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该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趋合理;不良贷款率下降,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提升;营业收入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增幅创多年来同期新高;零售产能加速释放,“三驾齐驱”的格局逐渐成型。
中信银行的成绩得到多家机构的肯定。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中信银行年业绩稳步提升,资产质量稳定,股价安全边际较高,维持“增持”评级。天风证券则表示,鉴于业绩反转趋势持续,上调中信银行评级至“买入”。
在基本面稳健的同时,受银行板块估值影响,当前中信银行的估值仍然偏低,投资价值日益显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中信银行A股市净率约为0.7倍,处于历史底部位置,未来上升空间有望逐步打开。
经营效益趋好中间业务收入大增
多年来,中信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其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7.30%,为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3.52%。由于积极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62亿元,同比增长32.08%,增幅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1,占比由年前三季度的26.86%提高至今年前三季度的30.24%,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推手。
在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中信银行积极控制成本,成本收入比由年前三季度的27.01%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5.59%,下降1.42个百分点,成本控制能力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中上位置。
最终,前三季度中信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0.74%,为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据平安证券计算,中信银行第三季度营收增速达年中期以来单季最高增幅。单季拨备前利润和净利润均环比二季度进一步提升。平安证券进一步表示,总体来说中信银行三季度业绩稳中有升,虽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仍有所延续,但中收靓丽形成补充。
从ROA、ROE等核心业绩指标亦能看出,中信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增强。其年、年、年前三季度ROA分别为0.74%、0.77%和0.89%,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稳步提高;年前三季度ROE达到12.55%,较年的11.39%提升明显。
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事实上,中信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结构的优化。
年初以来,面对监管政策收紧等形势,中信银行充分发挥灵活优势,对资产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经过2年多以来的优化,该行资产结构已初步调整到位,资产恢复稳步增长。截至年9月30日,中信银行总资产为6.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总负债为5.9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5%。存款总额突破4万亿元,较上年末存款增长11.09%,同比增速达到近3年最高。
在规模实现较好增长的同时,中信银行的业务结构也越来越合理。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该行新增规模主要投向信贷和优质投资类业务。至6月末,贷款占总资产的60%,比上年末提升0.5个百分点;个贷占全部贷款的43.0%,比上年末提升1.8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更趋均衡。
负债端结构同样得到优化。至6月末,中信银行客户存款占总负债的67.5%,比上年末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存款占客户存款的21%,比上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存款稳定性增强。
通过持续推动稳存增存,主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信银行流动性指标向好。9月末,其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达.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36%;流动性覆盖率为.41%,较上年末提升3.08个百分点,符合监管标准。
资产质量改善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根基”。年以来,基于对宏观形势的预判,中信银行在同业中率先主动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大力推动问题资产清收处置。一方面,该行加快压缩及退出类行业的对公贷款占比,低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贷款余额占比明显降低,同时持续完善高评级客户的服务水平,高评级客户授信占比提升明显;另一方面,该行主动优化资产投放结构,加大资产质量优异的零售贷款的投放力度,6月末零售贷款占比已提升至约43%。
作为最早规划和布局金融科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还在风控方面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关联图谱分析、用户风险画像等大数据风控技术,建立客户行为特征库,精确识别客户风险并简化业务流程。
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进一步严格不良贷款确认标准,主动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受此影响,截至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80%,较此前略有提高。而自年下半年以来,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今年9月末已降至1.72%。经过风险不断释放,中信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趋势逐步显现。
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中信银行持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及拨贷比不断提高。具体来看,截至9月30日,其拨备覆盖率为.82%,比上年末上升16.84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01%,比上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也较上年末稳步上升。
零售势能加速释放“三驾齐驱”渐已成型
近年来,随着监管趋严、金融乱象整治、资管新规逐步落地等政策条件变化,向零售转型已成商业银行共识。中信银行在着力推进零售业务转型的同时,重塑对公业务优势,努力推动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形成“三驾马车”的良好结构。
今年以来,中信银行在零售领域发展较为迅速,零售势能正加速释放。半年度数据显示,中信银行零售客户总数(不含子公司,下同)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6%(据悉,11月初该行零售客户数已突破1亿户),贵宾与私行客户增量均超去年同期水平;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达万户,同比增长34.4%。零售管理资产余额1.98万亿(7月末超2万亿),较上年末增加亿,排名股份制银行第2,仅次于招商银行;个人存款突破亿,较上年末增加超过亿,增长20%以上。其零售银行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净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0.05%,占该行营业净收入的36.72%;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8.17%,占该行非利息净收入的65.67%。
在零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的领先优势仍在持续。通过全面启动“客户一体化”建设,上半年对公业务转型初见成效,对公客户总量增加5.1万户,超过去年全年增量1.6万户;对公存款规模保持股份制银行首位。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中信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净收入96.31亿元,同比增长37.42%。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业务并驾齐驱、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能够交出优秀的业绩答卷,源于中信银行对于金融创新、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经过32年的经验积累,中信银行已经发展成一家资本实力雄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商业银行。该行稳健、良性的发展态势,也值得投资者予以更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g/54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