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金融和科创同频共振,这场金融科技与数实
12月16日,数智上海峰会“数智说”金融科技与数实融合论坛举办。来自高校、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数字供应链企业的众多代表,共同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与赋能之道。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大数据发展处)处长钱晓指出,上海自年正式提出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以来,金融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产业生态持续完善、重大试点有序开展、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面向未来,上海将实现更多金融领域关键性技术突破,积极实践更多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生态,助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再上新台阶。”钱晓说。
工行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上海)总经理方奇着重分享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探索历程,并就数字普惠持续创新和完善普惠产品体系等作实践案例、经验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后,普惠金融被列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传统的贷款和授信方式并不适合支持普惠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方奇表示,因此,工商银行在年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手段和技术手段来驱动贷款客户的信审工作。
“我们使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型来快速筛选出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并确定他们可以获得的授信额度。”他说,“我们还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来应用到产业供应链上,例如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授信,我们使用区块链手段进行信息跟踪、合约订立以及贷款发放。我们还将物联网、云计算和5G等技术的应用都会应用到线下客户的场景中。”
“我们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提高贷款和授信的效率和准确性。”方奇说,“通过引入大数据和新技术的支持,工商银行近两年的贷款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数字金融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星环科技金融行业助理副总裁张晓明指出,在当前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下,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日新月异,他以星环科技大模型产品为例,对怎样构建金融大模型作出解读,并展望未来生成式AI应用前景。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其未来可能的趋势。”张晓明进一步表示,首先,AI可能会成为新型的基础设施,就像数据中心和数据库一样,成为一个新型的智能引擎,为人们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服务。其次,AI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大模型AI技术的出现,可能会让数据分析更加民主化,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使用高等级的数据分析工具。最后,AI大模型中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包括语言、视频、音频等,可能会让更多的数据成为可用的数据源,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AI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智能化。”不过,张晓明也表示,生成式AI技术目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人们可能过于高估了它的当前价值,而低估了它长远可能带来的价值。
“我们现在可能高估了ChatGPT或者类似于生成式AI的性能,未来或许还要走一段下坡路,但是从长远来看,生成式AI技术有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的潜力不可小觑。”张晓明说。
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子自主计算体系专家组成员陈书华指出,金融等重点行业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需要从传统封闭的集中式技术架构转向开放的云原生等新技术架构,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子推出的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
数库科技创始人兼总裁沈鑫带介绍了数据资产的价值该如何释放,数据的各种维度该如何串联、融合进入数据网络,数库是如何运用产业逻辑编织数据,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产融大数据在银行、中小企业、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作为一个数据公司,我们面临着市场上众多的优秀技术和先进技术,如何将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解决我们数据公司面临的问题,如生产更好的数据、实现数据融合、促进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结合模型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沈鑫说,在过去十几年中,我们一直在拥抱新技术,同时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还通过工程化能力,不断提升运营效率,用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率,生产出今天所讲的数据要素类产品。
“总结起来,我们做了三件事情:数据标准化、数据互联化和数据智能化。”沈鑫直言,未来随着国家公共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和更加专业的治理,数据的乘数效应将会从数据融合中产生。这种融合是基于产业逻辑的融合,形成的应用是数实融合的,能够确保金融发展不脱离实体经济,保证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真实的、有实际支撑的。
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副总裁朱威表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证券公司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努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在科技发展、技术攻关、场景创新等领域拓展行业合作范围,将业务与科技双向融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记者潘洁
编辑潘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fz/54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