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投行人忍受每天工作14个小时
美银美林投行部门21岁实习生连续熬夜加班后猝死
这是美银美林(BankofAmricaMrrillLynch)伦敦办公室21岁实习生莫里茨?埃哈特(MoritzErhardt)在连续加班熬夜后猝死,曾一天最多工作15个小时。
莫里茨?埃哈特(MoritzErhardt)参加了美银投资银行部门为期七周的实习项目,在实习期快结束时,他在公寓内淋浴时瘫倒在地。实习期间,Erhardt工作时间超长,最多一天工作15个小时。
同学们称Erhard或因为疲劳而崩溃。一位实习生称,在实习期间,Erhardt显然两周内通宵熬夜工作八次。Erhardt曾是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Michigan’sStphnM.RossSchoolofBusinss)交换生,目前在德国科布伦次奥托贝森管理研究院(WHU-OttoBishimSchoolofManagmnt)学习,他原定于明年毕业。
一位21岁的实习生死亡,致使人们呼吁伦敦金融城的银行整顿年轻员工的工作文化。美银美林的一位发言人确认,这位德国商科专业本科生已经死亡,但表示银行尚不清楚他的死因。他拒绝置评网络上声称埃哈特因连续工作72个小时后癫痫发作死亡的说法。
银行家表示,实习生工作时间很长,通常超过了午夜,但补充道,一名实习生连续工作两三个通宵的情况很少。一名银行家表示:“分析师和助理得像狗一样工作。但实习生不会得到如此的信任,以至于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因为他们经验不足。”
要求提高实习生待遇的慈善机构IntrnAwar称之为“小时工作文化”,并对这种学生银行暑期实习中盛行的文化进行了抨击。
该慈善组织的联合创始人本?莱昂斯(BnLyons)表示,“必须改变文化和人力资源程序,评价员工不应根据他们能够拼命工作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们的工作质量。”
埃哈特要工作7周,死亡时已经工作到了第6周。他每个月的报酬是英镑左右,此前曾在毕马威(KPMG)、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y)和德意志银行(DutschBank)做过三次实习。
美银美林表示:“他在同辈中很受欢迎,在我们公司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实习生,前途光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联系他的家人,送去慰问。”
卡斯商学院(CassBusinssSchool)访问学者克里斯?罗巴克(ChrisRobuck)表示,过劳的年轻人日益成为伦敦金融城的一个问题。他在数家银行担任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务。
他表示:“由于个人雄心或者就业市场的原因,人们非常渴望抓住工作机会。有些雇主利用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超负荷工作,即使对健康不利,对企业也不合理。”
罗巴克表示,在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变本加厉,因为很多机构一直在裁员。但有几位银行家指出,实习被用做招聘工具。
慈善机构EpilpsyAction表示,英国约有60万人患有癫痫,其中每年有0人死于相关病因。该机构表示,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或者饮食不足。
投行为何总要加班加点?
一天工作14个小时会对一个人的健康、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性格以及脾气造成极大损害,而且非常缺乏效率。
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发生在莫里茨?埃哈特(MoritzErhardt)身上的惨剧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即使这名美银美林(BankofAmricaMrrillLynch)实习生的死被证明与他长时间加班工作无关,这起事件仍使我对于职场中最大的谜团之一深感震惊。
为什么一种既令人不快又效率低下的工作方式在一个极其成功并且令人向往的行业当中成了通行惯例?
为什么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们要忍受这一点?
他们知道自己必须通宵达旦工作,但他们对此却显得似乎并不介怀。
今年共有人向高盛(GoldmanSachs)提交申请,以争取个工作强度远远超过健康或者明智标准的暑期实习机会。
我从小就很喜欢玩一个思考违反现存事实的可怕情况的游戏——例如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吃下一碗呕吐物?
这一次我思考的情况没有这么骇人听闻:有什么能让我保持每天工作14个小时?
我想到了三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按小时计酬,并且我的家庭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这是我自己创立的公司,并且我对公司经营已经变得病态迷恋。
第三种情况是,我的工作事关人的生死。如果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名后方护士,我不会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打卡下班。
但这些情形都不适用于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们。
他们不存在任何财务压力。
任何能被美林美银聘用的人一定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份更加人性化的工作。
一名从事并购业务的银行家(埃哈特的工作岗位)所做的工作很难说得上是在人间传递快乐:多项研究显示,在银行家说服客户所进行的交易当中,超过二分之一都在毁灭价值而非创造价值。
银行家为什么要忍受超长工作时间呢?
我反复询问了两位新入职的投资银行家,其中一人因为成功赢得了这份受到所有朋友羡慕的工作而春风得意、满面红光,他似乎对巨大的工作量表示欢迎,并将其看做是进一步印证他对公司、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的一种方式。
另一位年轻银行家耸了耸肩表示:每个人都工作到很晚。
此言触及了谜团的核心。
投资银行家都喜欢结交同行,因此他们有关什么是正常行为的认识被严重扭曲。
正如厌食症患者或许认为把一片生菜叶子当作午餐很正常一样,年轻的银行家们或许认为在办公桌前工作14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接受我访问的这位新人甚至认为自己一位同事的以下做法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位同事控制自己白天的饮水量,以至于几乎不用去洗手间,从而减少了离开办公桌的时间。
这名新人正在考虑效仿这种做法。
第二个谜团是,为什么投资银行迫使员工完成令其精疲力尽的工作量,这种做法对于员工也没有任何好处。我怀疑这与英国公学中长期以来存在“高年级生使唤低年级生”现象的原因一致。当你自己当过“跑腿的”以后,你将迫不及待成为一名高年级生,使唤别人。
资深银行家声称,超长的工作时间是客户永无止境的要求的结果。
合伙人感到有责任承诺客户,自己能够在一眨眼之间就交出一份报告,而这意味着他的下属必须熬一整夜来地写报告。
当下级员工将报告交给上司时,总是会被要求作出各种各样的小修改——而这意味着又一轮通宵加班。
这套完全不合理的制度最愚蠢的地方在于,它在为客户利益服务方面相当低效。每当我观看投资银行家的演示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过程当中的巨大浪费。
大量的幻灯片打印材料随处发放,打印纸张的厚度足以用来充当婚礼请柬。此外还有太多纯属卖弄的资料和图表;整个演示耗时过长,参与演示的人员过多。
其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是: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来使你用高昂佣金购买的服务物有所值。
不论法医对于埃哈特的死因做出何种鉴定,都不太可能改变年轻投资银行家们的工作方式。实习生们不会举行罢工,资深银行家们也不会停止骑在新人头上。
最有希望催生改变的情况是,客户们将这些由睡眠不足的年轻三流写手编写的过于花哨、过度研究的报告扔进垃圾桶,并像歌手仙妮亚?唐恩(ShaniaTwain)那样喊道——“这些不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以上部分内容摘编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文:露西?凯拉韦,译者:马拉)
关于投行为什么把一个人当N个人狠命用,而不多招几个人的问题,我引述一个咨询界的朋友的观点大意,再糅合一些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知乎
marco:1、多人协同分担的工作方式更适合那些分工细的工种,而投行人员的面对的工作内容相对于社会其他工种是更加非标准化的,也就是变数较大。
这种情况下,如果更多的人参与就意味着项目内部需要以几何级数增加沟通,沟通成本骤增,导致管理成本也相应爬升,总体的效益/成本比反而更低(因为工作内容过于非标准化,沟通成本很高。
而如果问题都在你自己脑子之中消化处理了,沟通成本是零)。
所以投行的项目员工潜力全开的工作状态对组织是最有好处的。当然,这也要求从业人员够smart(潜力低,就是全开了也是战5渣啊),所幸而投行严格筛选进来的员工大多具备这种素质。2、投行接触的很多项目信息相对机要,非常不适合让太多人成为知情人。3、这个圈子里有精英文化传统,进了就得认。
精英一方面体现在能处理高强度的项目——也就是至少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精力,时间管理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等软硬技能,否则根本做不过来。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财富上——人越少,每个人就分到的越多。
投行的项目时间短,要结果块,自然就得加班多。
用健康换财富,值不值?换不换?
用生命换事业,值不值?换不换?
想要的多,止损都深。
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fz/53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