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兴业浦发中信民生等五大股份制

作者

木爷说

来源

木爷说

诞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的浪潮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十二家股份行,因资源禀赋各异,经营也各具特色。其中“零售之王”招行、“同业之王”兴业、“对公之王”浦发、“国际业务之王”中信及“小微之王”民生,曾被称为股份行的“五大天王”,为股份行的典型代表。

然而世事难料,经过近二十年发展,五大天王经营差异巨大,招行一骑绝尘,兴业基本成功转型,浦发努力追赶,中信和民生则在各自的困境中期待涅槃。

01

先来看一个比较直观的指标——市值。

年,兴业及中信先后上市,是五家股份行中上市最晚的一批银行。年,五家银行的市值分别为,招行亿元、中信亿元、兴业亿元、浦发亿元及民生亿元。招行市值最高,其余四家市值基本相当。

再对比市值最新数据,截至年12月24日,招行1.26万亿元、兴业亿元、浦发亿元、中信亿元及民生亿元,招行市值约为兴业的3倍、浦发的5倍、中信的6倍以及民生的8倍,可谓一骑绝尘,远远将其他四家股份行甩在后面。

招行市值跃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至年,突破亿。这次跃升主要得益于年开始的零售战略。后来这被称为招行的“一次转型”,是其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转型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有银行将零售金融作为自己的主战略。第二阶段是年至年,突破万亿。这归因于招行以零售业务为核心,同时大力发展了对公及同业业务,强化金融科技,打造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循环价值链,开创了大财富管理的新业务模式。

兴业市值之所以与招行有如此大的差距,一是监管对同业业务政策的收紧,其核心业务受到重创;二是董事长高建平和行长李仁杰退休之际,对接班人的选择显得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定论,内部产生不团结,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财务指标向好,目前市值与浦发、民生逐渐拉开距离,以亿的市值,在五家股份行中排名第二。

浦发年上市,上市第一年以亿元总值,成为当时A股最高市值。二十年后,浦发经营已逡巡数年,市值萎靡不振,目前市值亿,在五家股份行中排名第三。

中信银行,经原中信集团董事长荣毅仁先生向中央专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统下成立,意在全面经营外汇银行业务。所以中信银行成立之初就定位明确,依靠中信集团的资源,外汇业务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年上市首年,中信银行的市值排名第二,比其他三家银行都要高出一截,该优势一直维持到年。自此以后,中信银行管理层变动频繁,战略定位不清晰,市值不断缩水,目前排名下滑至第四名,仅比民生高。

民生作为第一家民营股份行,专注中小微企业融资。不论经济周期在什么阶段都一如既往坚持高风险偏好战略,在经济下行期风险暴露,在年市值达到最高亿后,一路下跌,到今日市值仅亿,在五家股份行中垫底。

衡量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作为银行应对贷款损失储备的指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越高表明银行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年之前,除了中信略低,各家股份行资产质量都表现不错。年末,五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招行.02%、兴业.08%、浦发.13%、中信.50%及民生.41%。

年之后,招行以超过%的拨备覆盖率一骑绝尘。中信的拨备覆盖率还是比较平稳,最新数据为.60%。浦发因爆发成都分行事件,拨备覆盖率出现断崖式下跌。民生则因为经济下行,重仓的小微贷款风险暴露,拨备覆盖率一路下滑。截至年9月30日,浦发的拨备覆盖率仅为.62%,民生则为.43%。

如果不是年监管曾下调过一次监管指标(从%下调为不低于%),浦发与民生就要在合格的门槛之外了。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指标——不良率。

银行通过经营风险赚取收益,不良贷款率直接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水平。总体上几家银行的不良水平一直比较接近。年底,招行不良率为1.54%、浦发为1.46%、兴业为1.15%、中信1.48%及民生为1.22%。

在年出现了分水岭,招行及兴业的不良率持续下降,民生、浦发及中信的不良率则不断攀升。对于浦发,有成都分行事件的影响,也有部分业务发展过猛的因素。对于民生,一直以来的高风险偏好,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爆发。对于中信,风险事件频发,诸如“中信为贾跃亭第三大债权人”等踩雷消息,屡见报端。截至年9月30日,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2%,民生为1.79%。而招行不良率仅为0.93%,兴业为1.12%,中信为1.48%。

负债成本也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yw/544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