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因挤兑而倒闭的银行
“挤兑”是压倒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管理一家银行,最害怕的莫过于“挤兑”,成群的储户或取回自己的钱,或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其他“更安全”的机构。同时,并不仅仅是存款人取走他们的钱,借款人也会知道银行可能还完贷款后不能续贷,而选择违约。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出现了成千的案例,有的发生在真正处于危机中的存款机构身上,有的出现在“生不逢时”但基本面良好的机构中间。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和其股东来说,“挤兑”是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挤兑”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在现今,年芝加哥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倒闭案是最为严重的案例,短短60天之内该银行失去了亿美金的存款。最终,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出台了解救方案,“国有化”了该银行。该银行主要的错误在于商业贷款的过度扩张,其中很多贷款其后变为不良贷款,增速过快导致银行不得不依赖于“热钱”,如货币市场上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和非储蓄型借款来融资。
当货币市场投资者得知,该银行的贷款组合出现问题的时候,“热钱”忽然离开,银行被迫向政府机构借款得以存活。年英国银行诺森罗克银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有传言说,该银行出现严重的问题(部分是因为其大量的按揭贷款组合)导致存款人在银行分支机构排队取回自己的存款,而其他存款者也通过银行网站收回资金。数小时之间,资金流失达20亿美元。英格兰银行很快成为了“最后借款人”,同时数家银行表示对接管有兴趣。能被接管还算幸运,那些toobigtofall的大型金融机构却在金融海啸中没有那么幸运。
雷曼兄弟银行,曾经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从年12月开始,美联储先后救助Countrywide和贝尔斯登,对金融机构的隐形救助协议就激发了雷曼的道德风险。雷曼已在CDO(担保债务凭证)上损失惨重,但是他没有及时止损,他年二季度报显示雷曼仍在加大做多CDO仓位,这种有恃无恐的行为就是认为美联储一定会出手救助。同样的,债权人也因这样的考虑依然敢投高风投机构的产品。不幸的是,美联储选择了杀鸡儆猴。相比两房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雷曼的规模具备震慑力却不至于大而不倒,其风投资产占比在可比同业间又是最高的(美林证券因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比例高,摩根史丹利资产结构较好,高盛三季度还盈利),雷曼的倒闭是美联储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警告,后来美联储出台沃尔克规则限制大而不倒机构。
北岩银行成立于年,倒闭于年,享年10周岁。10年间,北岩银行经历了快速增长后,迅速倒塌。-年间,负债端以居民存款为主,经过“电子银行潮”后北岩大力发展线上业务,然而在利率市场化和产品同质化的作用下,居民存款扩张不明显。-年间,北岩开始转向同业市场融资,同业批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继出台,北岩借助市场行情一路保持高增速。-年间,市场行情开始平稳,股东回报出现“死亡交点”。北岩在高增速的诉求下,开始了“反抗三部曲”:换主席、变口径、扩渠道,此后再次逆市上扬,年北岩银行成为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第八大上市银行。-上半年间,北岩银行绚丽的光环下已经暗流涌动:负债端严重依赖同业资金,资产端过度侧重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的隐患逐渐显现,北岩的现金流开始枯竭。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来袭,房价下滑,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违约上升,贷款证券化和担保债券开始贬值,市场萎缩,机构不能通过证券化融资,开始收紧其他渠道(主要是同业市场的外借),深度参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英国很快收到波及,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度依赖同业市场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北岩银行,在流动性危机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居民“挤兑”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危机,北岩银行轰然倒塌。
总之,即使是对于那些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来说,流动性危机——尤其是缺乏可用资金,融资成本提高以及减少现金流的不良贷款的增加这些问题也是非常致命的。流动性管理者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yw/54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