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有银行的反思银行金融科技战略五大误
作者丨宋效军李一阳陈庆祥
来源丨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行业投顾
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共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看,银行关于金融科技战略的描述从初期的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逐渐细化到科技与业务融合、渠道升级改造和本行传统优势及整体战略相结合等较为具体的方面,表明我国银行已经真正开始拥抱金融科技。
未来,我们需要跳出当期经济效益的短期思维,着重考虑技术在远端的社会影响。
01国内外金融科技战略对比从各家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表述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走在前列。年4家银行就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近3年金融科技战略内容一脉相承,逐步深入,体现了较好的战略连贯性。
年开始,各家银行积极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已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数量已达到10家,其中3家为大型商业银行,6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为城商行。股权结构方面,除兴业数金为外部合资型,其余全部为母行全资持有型。
与国际银行相比,国际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其描述方式对科技属性的把握更加到位。而国际银行参与的金融科技实践更是无处不在。
基于战略上的重视,各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从公开数据来看,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科技支出占营收收入比例最高,以“零售银行”著称的招商银行则是金融科技投入最多的股份制银行,年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接近2.8%,也是我国银行业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最高的银行之一。
而另一“零售银行”——平安银行虽然从科技支出绝对金额及占营收比例来看都不算突出,但其背靠平安集团,能够获得平安集团的技术支持,因此综合来看,平安银行科技投入金额也相当可观。此外,作为国内首批互联网银行之一,微众银行由于特殊的商业模式对数字化和科技要求高,其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远远高于传统的商业银行。
尽管我国银行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但和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比较来看,我国银行业科技投入仍远远不足。国外银行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普遍在10%及以上,并且每年都保持了一定比例的增长。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花旗银行每年科技投入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同时,各个条线的金融科技应用目标和场景颇为明确,科技的着力点恰当。
02国内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的误区各行虽然都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但认识和执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重概念轻落实。从年余额宝兴起开始,金融科技中的一些概念此起彼伏。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开放银行、平台银行、智慧银行以及“赋能”、生态化等比比皆是。但每一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晰。如科技赋能、金融生态等,没有一家机构拿出合理的标准和实施路径。内部经营上存在追逐热点和概念的嫌疑,行动上并未跟进。金融科技应当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重点应当回归到金融创新上。特别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期,多数银行简单将流程和业务线上化与金融科技画上等号。后续还倾向于建设无人网点、5G网点、智慧网点等。目前,银行内部各个业务条线已经在逐步思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相关业务融合度在逐步提升,但科技应用的边界、规则仍然不够清晰,也还未深入思考业务发展模式的改变。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银行的创新往往就是技术用到了现有业务中,而淘宝、Facebook等机构的创新却是在颠覆现有业务模式或金融运行规则。二是重应用轻基础。客观上,我国金融科技的应用确实在全球较为领先,但我们采用的基础算法、系统架构均来自国外。即使一些大型银行开发的新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还是10年前IBM等机构的技术。我们的金融机构并不掌握底层技术,如人脸识别等主要依赖与云从、旷视等科技公司合作。我们大部分是在做科技管理,而不是在做科技开发。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效率来看,我们的基础能力还很薄弱,远远无法和国际银行来做比较。摩根大通有近人从事科技相关工作,其中数千名为数据科学家或在科学领域拥有高级学位,超过人从事开发工作。三是重搭建轻管理。
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银行业传统业务模式差异较大,适应的流程和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一方面是过程中的管理。当前各家银行内部管理仍然按照层级管理,开发流程也仍然存在业务与开发割裂的问题。开发效率远远落后于IT公司。另一方面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一些系统开发完成后,人员往往存在流动,功能优化和维护工作严重滞后。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国内主要银行已经开始实施“科技敏捷”,开发模式将逐步迈向敏捷模式,简化决策流程,管理模式也在优化。摩根大通实行的“战争室”(Warrooms),战争室跨越业务线、地理位置、职能和层级,战争室采取集中决策形式,所有参与决策的人会在一起集中商讨,快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四是重当前轻长远。
按照战略地图理论,金融科技应用属于学习和成长层面的信息资本,是实现财务、客户等上层目标的基础支撑。但我们的金融科技战略推出后往往希望快速获得经济效益。索罗悖论提到,科技进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会直接体现在经济层面。
当前,一些机构希望能够通过出售系统的方式来获得收益,这可能有悖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内涵。技术应用最根本的影响在社会效用上。金融机构需要在社会效用层面上来考虑客户行为变化趋势和流程优化路径,从而调整业务模式。尤其是银行采取对外股权投资的方式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时,更应当注重技术带来的长远回报。
五是重销售轻运营。
销售是“客户”思维,而“运营”则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x/54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