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一文带你看透当前种植业
前言:
较早前,就想写一篇关于种植业本质的文章。但一直碌碌忙于农务,也没有看到期待的种植业宏观政策;其次,此题目太大,比较敏感;内容思考不详、肤浅,即便已有20年从业经历,也迟迟不敢动笔。
(阅读全文大概需要30分钟,价值干货,建议静下心来阅读!)年元月以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国民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无法短期统计。
但此轮疫情爆发时,已对种植业,尤其是反季节上市农产品如:芒果(50万亩)、火龙果(20万亩)、香蕉(20万亩)、哈密瓜(20万亩)、瓜茄类(万亩)、草莓(万亩)、晚熟柑桔(万亩)等带来十分严峻的滞销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大幅减少,物流基本停滞。这对已经积重难返的种植业,更是致命一击。
众所周知,年种植业几乎集体沦陷。
棉花、玉米、小麦、土豆等大宗作物已连续4-5年低迷行情;年上市的香蕉、哈密瓜、芒果、苹果、葡萄、枣类、猕猴桃、火龙果、柑桔类等甚至出现价格倒挂;但“猪二哥”的行情却受猪瘟和中美 影响一飞冲天。无需列举,种植圈朋友年春节前后已有明显感觉。经济作物中,除了东南亚香蕉、火龙果(海南反季节)、牛油果、猕猴桃(红阳),受冻害影响的苹果、梨,受越南进口限制和大小年影响的荔枝红火了 季,其它好像没什么象样的农产品行情。
直至10月底全国农产品丰收的季节,香蕉趺破1.5元/公斤,火龙果跌破3元/斤,哈密瓜跌破1元/斤,猕猴桃跌破3元/斤,苹果10元/3斤,葡萄、枣类等严重滞销。鉴于此,做为常年行走田间从业人员,难忍专业底线和工作信念!在此谈谈种植业本质方面内容!
首先,我们从年皆大欢喜的香蕉行业开始谈起。
年,一反过去近四年的惨淡行情,香蕉价格在经济低迷,多数农产品低价、滞销的普遍行情下,高位价格却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广大香蕉种植者不仅喜形于色,新开地行动也露出“苗头”。
这得归功于香蕉种植业已在过去四年不知不觉完成了四件大事。
1.香蕉种植理念走向成熟:
利润追求水平悄然稳定;稳定香蕉品质,低成本布局,全年错峰上市等成为种植户共识。
2.香蕉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相比 峰超过万亩(广西就有多万亩),目前香蕉面积已缩减至-万亩(产量约为万吨,按7.5亿人消费,人均6.67公斤/年)。
种植集中在海南、广西、云南边陲、缅北、老挝、柬埔寨(属新增地区);无论面积、产量均比 峰减少了50%左右。即使年如此行情,有计划新种或扩种面积也未超过30万亩。3.香蕉产业链基本成熟:
香蕉从开地、种苗培育、栽培技术、营养管理、植物保护、采收(保鲜)、物流、储藏直至销售,整个链条已基本成型;无论收货、批发、商超或连锁门店等销售终端基本不再担心香蕉品质标准与货架期。
4.政府支持或补贴形成机制:
过去几年,整体低迷的香蕉行情和台风不时扰乱中,以海南东方、广西南宁和云南保山等当地政府出台了布局调整,系列补贴和保险政策。有效帮助不少蕉农渡过危机,迎来曙光。
时至今日,这一机制仍然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备注:年自6月以来,香蕉行情又再次低迷,但仍然未跌破1.2元/公斤(种植者基本可以保本)。但此轮行情,更多在内需减少层面,无关供应量变化(但未来进口香蕉份额将不断增加,尤其越南和缅甸)。于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香蕉属于中高端种植产品。从田间种植,中间交易,走上餐桌,本质上属于生活需求类商品。所以会受供应与需求量变化影响,也会受其它水果供需变化影响。但此产品更大的需求不在于此。香蕉之类水果更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健康、快乐生活的一种生活需求商品。香蕉已和苹果、柑桔(葡萄)等普遍、高频率出现在人们日常的餐桌或茶几上。而更懂生活的人群早已称之为“快乐”水果。香蕉这一品类近五年的供应与价格演变,很好的说明,虽然其已经成为人们健康、快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商品,但如果供应速度超过人们的消费增长,又或消费支出减少,就会出现“过剩”危机。此类现象又如,年春节后受年倒春寒影响产量近0万吨的苹果、梨受冻库制约,一果难求,售价平均高达10元/斤;而年10月后新上市的苹果、梨价格却不到高价时的1/3。哈密瓜、火龙果价格也较往年跌掉了30%。这些,正应了商品价格指数,核心还是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但举目国内,类似于香蕉的稳定种植项目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国内种植业宏观理念、微观政策和种植难度已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已经出现了诸多危机(以下内容仅作为问题发现,不做分析)。一、种植业宏观理念与微观政策偏离或执行缺失集中表现:针对粮食安全战略,普遍危机感不强;土地红线保护不力;种植业战略不清晰,保障策略少。这几项即使顶层设计正确,且颁布诸多法律、规划与策略,但传达至地方政府或各部门又变相,低标准实施或无作为!
根据权威部门数据:国家每年进口接近万吨粮食(人均约公斤)和8万吨大豆。
年年初,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 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其中提出:到年全国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已经说明,原来耕地保护的18亿红线,已经失去战略意义。这其中,还不算或根本未统计在中西南地区大量的山区撂荒地(属于耕地,却无人耕种)。
更不用说,各地过去乱占、多占的工业园区。其中,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大量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仅内蒙一省就有83家省级园区,涉及平方公里,这其中又有多少耕地被占用?又有多少园区土地被荒芜、闲置?(原文刊于《瞭望》年第46期,标题为《工业园区土地撂荒现象观察》)。
中国总是被夸地大物博,大美山河。但多数地方却地广人稀,条件恶劣,不宜耕种。人均占有耕地(年数据为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0%)和淡水资源(年数据为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5%)都排在全球后列。而全球三大黑土地版块,面积不小于东三省,分布在加拿大和北美。但他们要养活的人口却无法和中国并论。
我们如果对有限的耕地不做宏观种植规划,最终大量土地只会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此类农产品将会不断过剩,而粮食作物却芨芨可危。于是,我们看到大豆种植业在过去几年已经彻底沦陷。小麦、玉米、棉花、土豆基本稳定在华北、西北、东北。但华中、华东、华西南水稻产区,产量和面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除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被撂荒,两湖地区“一只小龙虾”就打倒了袁隆平院土和诸多水稻产业链企业多年的辛苦和努力!
又如,与种植业密切关联的《到年化肥与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于年2月推出。年将是 一年。化肥行业总体生产及使用量好像有略有减少,但是农药使用量减少仍然要努力!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年8月就已颁布。目前看,地方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程度,进展状况十分堪犹。就连保护、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有机肥产品生产企业,并未引起多数地方政府或银行重视!甚至还有相当多地方大员将处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垃圾生产的有机肥项目进行重点补贴,又投放给规模化种植户使用,形成二次污染。
当然,国务院已分别于16年、17年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尤其是19年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希望这几项大法的实施对环境保护,尤其是种植业懒以生存的土壤生态保护发挥指导与震慑作用。
二、种植业产品进出口结构与比例失调除了大豆、粮食和植物油脂,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香蕉、苹果、猕猴桃、橙柚、车厘子、荔枝和牛油果等等。与国内苹果、柑桔(均已接近0万亩),葡萄、猕猴桃与枣类(均超过0万亩)等多数水果,十字花科、瓜茄类等蔬菜产能过剩60-70%的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根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年公布数据,我国当年出口农产品亿美元(亚洲占64.5%,欧洲占14.6%),种植业产品约为亿美元(其中苹果14.5亿美元,柑桔10.7亿美元,茶叶16亿美元,大蒜32.8亿美元,中药材9亿美元);进口农产品亿美元(南、北美洲占52.5%,欧洲占15.2%),种植业产品约占亿美元(其中大豆亿美元,植物油酯58亿美元,棉花22亿美元,谷物20亿美元,鲜果、坚果62亿美元,橡胶49亿美元)。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1亿美元,增5.5%;进口.0亿美元,增8.9%;产生贸易逆差.8亿美元,增加14.0%。
年,谷物进口.2万吨,同比减19.9%,进口额59.4亿美元,同比减8.5%。出口.4万吨,增57.4%;出口额11.0亿美元,增38.4%(小麦、玉米、大米、大麦、高粱、木薯等)。
备注:平均每人/年进口粮食接近公斤。主要来源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泰国、柬埔寨等。
大豆:受美国 影响,仍然有.1万吨,减少7.9%,油菜籽.6万吨,增0.2%
食用植物油:年,进口.7万吨,同比增8.9%,进口额58.6亿美元,增3.2%;出口29.6万吨,增46.7%,出口额3.1亿美元,增32.1%(棕榈油、菜油、葵花油、红油)。
蔬菜:年,出口.4亿美元,同比减1.8%;进口8.3亿美元,增50.0%;贸易顺差.1亿美元,减3.7%。
水果:年,出口71.6亿美元,同比增1.2%;进口84.2亿美元,增34.5%;贸易逆差12.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顺差8.2亿美元。
棉花:年,进口.7万吨,同比增19.4%;进口额32.0亿美元,增35.5%。此外,棉花替代性产品棉纱进口.4万吨,增4.1%。
食糖:年,进口.6万吨,同比增22.1%;进口额10.3亿美元,减4.6%
畜产品、水产品数据(略)
我们再一起了解下农业部发布的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括:
年1-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9亿美元,同比增9.1%。其中,出口.3亿美元,增3.5%;进口.6亿美元,增12.8%;贸易逆差.3亿美元,增30.4%。
再对比年的数据及年数据(数据不全,不罗列),不难得出结论: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由于我国工业产品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善,比较优势凸显,导致我们要想扩大进口,减少逆差,降低摩擦,最好办的就是进口农产品、能源等初级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还要看人家脸色(比如,近来中芯国际想买的芯片核心制造设备光刻录机就被荷兰ASMl阿斯麦公司一直拖延)。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年1月19日消息,年荷兰农产品出口额达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25%;种植业产品主要集中于园艺(包括鲜切花卉、种子、苗木和球茎花卉等91亿欧元)、蔬菜(67亿欧元)和水果(54亿欧元)等。合计亿欧元(折合美元约亿元)。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地位,仅次于美国。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种植业产品出口额基本与荷兰平齐。但还不到进口额的50%。
于此,从过去5年至未来8-10年,国内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价格低迷形势将难成扭转。过去我们学习的马克思《资本论》中大量关于农产品过剩,牛奶只能倒入河中的现象。我们已经或许未来会经常在种植业看到。
但种植业却是我们国家近5亿农民和近千万农资人懒以生存的工作方式。无怪乎,很多农业大省,偏远山区农村,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集中返贫现象!
而年前,英国经济学家琼斯评价中国农业时,“它所具有的巨大生产力使之鹤立鸡群”。
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不能大量出口,输出过剩产能?这一问题不是本文重点,暂不详谈了。
但核心要素无非四点:1)国内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偏高;
2)农产品农残标准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3)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与贸易关系不对等;
4)缺乏稳定的商品与品质标准。
三、种植业劳动力群体大量减少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的执行,随着一轮轮从中心城市至省会城市、二线城市掀起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及近20年高考扩招政策,大量农村年轻人才和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
这其中的近半人数几乎不愿意或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生活与工作。无论他们对生活、工作和未来的取向是什么!
过去十年以来,种植业从业人员就开始大幅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后继无人。
至此,一个拥有8亿农民,珍爱土地,懂得种地的巨大群体减少到不足5亿。再有20年(60年、70年代进入老齡化)这个数据可能到不了2亿。有相当多的部门或专家说:劳动力减少后,政府可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搞机械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农场、种植公司或合作社。试问,中国的耕地近70%为山地高原或丘陵地区,何以轻易机械化?种植业科学规划,投入问题谁来解决?山地或丘陵地集中后,高昂的种植投入与低迷的农产品价格,种植效益谁来保障?在外打工或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又何以承受?
多少地区及案例已足以说明!近五年来,已经在大田作物区集中流转或承包起来的各种经营性单位因种植收入低或效益差,几近倒闭!再集中广大山区大量土地,又来种什么,谁来种?
有人会说,美国的高效农业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高科技、高效率、高收益,机械化,用人少,是现代农业的典范,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1)孟山都在过去几年因草甘磷致癌事件,在美国被诉赔款10亿美元以上。可见美国的大豆、玉米、小麦并不安全,甚至严重影响美国民众健康。
2)根据相关统计,年左右,中国农业人口2.5亿人左右(劳动力),人均耕种7亩地;美国农业人口多万人,人均耕种1多亩。这些都是家族农场为主,平均面积1亩以上。但季节性劳工(多数来自墨西哥、中南美洲)就有-万人。生产效率高的背后,剥夺了谁的利益?
3)美国农业的五高模式:高投入、高消耗。每年生产3亿吨粮食,消耗石油万吨以上,钢铁万吨,化肥1亿吨,广义农药万吨以上。高污染: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恶化与环境污染。每年有31亿吨土壤流失。大约1/10土地在过去50年因盐碱化而土质退化。高风险,规模化种植引致一些病虫害或生物学为害十分严重。高补贴:美国已经持续近20年补贴高达亿美元以上。几乎占到美国农民收入的40%以上。而最终这一结果就是低价倾销农产品至其它国家,破坏它国农业体系。
4)美国人口癌症发生率超过50%,肥胖比例超过70%。究其核心原因就是规模化的种植业与工业化的养殖业影响(这点在美国过去著名作家蕾切尔-卡《寂静的春天》一书和央视《探索与发现》其中一期节目:美国工业化食品与健康即可有所说明)。
撇开美国的农业模式不说,自从三年前我开始服务于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规模化基地以来,大约拜访了50家规模化基地。
无论交谈中还是调研后,得到多数的信息:
1)新建基地核心痛点有:品种迷茫;缺少资金;缺乏劳动力。
2)已经投产老基地痛点:销售渠道不畅/无持续性投入;生产管理;缺乏劳动力。两类基地都传递出劳动力的缺乏现状以及越趋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四、种植业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近20年以来,原来属于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大量耕地因人员流失而被荒芜;城效结合带,中心城市多数乡镇可耕农地被泛烂的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占挪用(多少所谓的土地指标置换,补偿开垦费,大家都清楚多数都在造假);由此,地球母亲几百万年孕育进化的土壤,祖祖辈辈人懒以生存的耕地遭到不同程度占用、毁灭或破坏。
当然,20多年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土壤也影响巨大。
年,《焦点访谈》播出了“被化肥喂瘦的土地”。节目中提到“化肥的大量投入虽然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但与此同时,危害也开始显现,土地开始板结。板结会使土壤保持水分、养分的能力变差,影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此外,过量施肥,使用除草剂,再加上酸雨造成了土壤不断酸化。我们的地下水,河流及土壤耕作层几乎被破坏贻尽。从专业角度分析,学过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的专业人士都清楚。严重的土壤破坏(酸化、重金属污染、盐碱化或土壤流失)是很难可逆的过程(除非移植土壤,拆东墙补西墙),起码也是一项成本巨大的物理与化学工程。
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6年,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耕地就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至今15年过去了,年就已完成全国环境普查工作,但却很难从网上查到 的环境和土壤污染数据。
近年来,土壤污染事件频发,“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事件的曝光引发了舆论对土壤污染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x/53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