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转型跳槽创业风暴中的欧洲卖
来源:新财富杂志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万丽
实习生:苏楚妍
因为一个法案的实施,欧洲一个“高大上”的高薪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阵痛。
过去,全球投行分析师的职业逻辑都是基于一个稳固的商业模式:投行分析师们作为卖方,向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基金公司(也就是行业里说的买方)提供投资研究咨询服务,资管公司则将研究服务费“打包”在交易佣金里,一并支付给投行。20多年前,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投行研究,在寻找商业模式时,便直接借鉴了这一国际市场通行的做法。
但是,年1月3日正式实施的《欧洲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II)中“分仓佣金与研究费用必须解除绑定”的规定,宣告了这个实施数十年的商业模式在欧洲的解体。
随之而来的,是欧洲金融业的连锁反应:全市场资管机构为研究支付的费用收缩;头部卖方机构为此打起了价格战;一些中小投行砍掉冷门研究领域;一批卖方研究人才或转投投资机构或独立创业;中小市值股票的流动性亦受到影响……过去大型投行沿袭的交易模式正遭遇威胁,卖方研究似乎正在整体向一种更低成本、更自由的模式转型,长期以来无法占据主流的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则普遍认为“机遇已到”,迫不及待加入战局。
从结果来看,MiFIDII的规定,并没有降低交易成本,其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初衷亦被认为效果较弱,反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范围和质量,甚至削弱了某些股票的流动性。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似乎比其预期要更难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不论是投行研究还是独立研究,规模较小或未能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的参与者将会是最早牺牲的那一批。
欧洲市场的改革冲击波也辐射到了美国和亚太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得不给予本土投行豁免期,以应对MiFIDII对它们拓展欧洲业务的影响。审慎观察之后,美国市场似乎并不急于跟进欧洲的做法。
与新规带来的行业震荡相比,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型辅助工具,长期以来给卖方研究的内容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s/54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