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大调整,如何正

最近理财圈有一个大瓜,“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代销的资管产品踩雷了。大行带货、大基金公司操刀、收益4个点、R3风险的产品,怎么会爆?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底层资产炸雷了,二是期限错配(拿短期的钱去买了长期的产品)。

工行出了这档子事后,就有人劝投资者,买理财不要迷信大机构。但问题是,连大行都不能信了,我还能愉快地买理财吗?

其实,买理财产品,无关平台。理财产品的风险,是由背后的资产决定的,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拿着你的钱投了什么。那么问题来了,普通投资者如何看懂理财产品风险及底层资产,老陆今天就来给大家盘一盘。

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投资方向很不同

银行理财市场一共有两种风险评级,一种是针对理财产品的,一种是针对投资者的。

银行理财产品评级分为5级,分别是R1(低风险)、R2(中低风险)、R3(中风险)、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对应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分为五级,分别是C1(保守型)、C2(稳健型)、C3(平衡型)、C4(进取型)、C5(激进型)。理论上,银行是不能向客户销售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老陆在某商业银行APP上找了几只理财产品,来看看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R1级和R2级风险的产品投资范围基本一样,固定收益类资产指的是债券、同业存单、银行存款、拆放同业等金融资产。R3级、R4级、R5级产品都不同比例地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外汇、黄金等高波动性的金融产品,正是这部分权益类资产使得理财产品的风险变高。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银行对同一类型理财产品给出不同风险评级,也有可能会出现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与宣传风险不同的情况,所以大家在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但要看风险等级,更要学会看产品说明书中的“产品投资范围和方向”。

中低风险产品等于没有风险吗?

也许有人会说,产品底层资产投向太专业,即使我看了产品说明书,还是对风险等级有点懵,那我直接闭着眼睛买中低风险或低风险的产品,可以吗?

不可以!中低风险≠没有风险。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有投资者因为购买了R2级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而投诉银行,理由为产品涉嫌虚假宣传。投资者表示:“花了50万元购买的产品,一个月就已经浮亏近元了,实在不能接受。”

其实,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是有明确提示本金风险的。因此银行方面也觉得自己挺冤的,有理财经理表示,虽然销售人员会给客户提示风险,但是客户并没有耐心,只关心收益率。因为在大部分投资者的印象中,过往在银行买理财看重的就是保本保息,银行理财怎么会出现亏损呢?

那是因为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打破刚兑。我们看到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都在向净值化转型,这样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的浮亏情况就会真实地展现在客户眼前。上半年就有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也就是出现亏损,让投资者很诧异。究其原因,也是底层资产。因为上半年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导致配置了较多债券资产的理财产品受到影响。

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共有只,其中五级(高风险)产品仅有1只,四级(中高风险)产品有5只,三级(中风险)产品有只,二级(中低风险)产品有只,一级(低风险)产品有26只。也就是说,处于投诉重灾区的中低风险产品比例达到38%,而中风险产品的比例更是高达61%。

如果一些投资者还停留在过去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知,觉得中低风险或低风险就是没有风险,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部分银行调整产品风险等级

对于银行来说,有责任要向客户充分阐明风险。最近出台的《商业银行法》修订稿中就提到,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和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向客户充分提示风险,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为此,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调整了理财风险等级,比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提前对极端行情“设防“。

10月13日,建设银行官宣调整个人客户风险评估业务,优化后的版本在措辞上较为审慎,将原“收益型”调整为“谨慎型”,原“积极进取型”调整为“激进型”。

8月,工商银行公告调整代理产品风险等级。工行表示,调整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可能存在与产品风险等级不匹配情况,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相应调整。

更早前,今年5月,交通银行宣布调整个人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等级表述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最大的变化是对于最高等级“激进型“投资者,首次做出“可能失去全部本金”的风险警示: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去全部投资本金并对投资所导致的任何亏损承担责任。

虽然我们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会被要求做临柜风测,但坦白说,有些风测只是流于形式,投资者也不太重视,导致风险评估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家国有大行相关人士直言,对银行来说,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等级需要更加合理地评估,恰当告知投资者风险匹配度,避免因为复杂的交易结构误导投资者判断,以便避免纠纷。

随着银行“刚兑”被打破,不仅投资者要更加重视风险评测,逐步认可并接受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银行端的投资者教育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另外业内人士指出,除了通过调整风险来提示客户外,银行还要从制度、系统、管理、运作等各方面进行补牢和加强。

老陆友情提示

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g/542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