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资银行职业现状与发展逻辑一位

主页君说:

这次的私人约稿,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不过我拜读完就十分嗨皮的想——这份端午大礼算是齐备了!

E君给我的印象就是:低调+严谨。我对着他冷静的眼神,一句瞎话也编不出来。

这篇文章中的部分观点,也是和他深聊时谈及,说起来都有同样的感触。

E君不像我写文那么啰嗦,想到哪拐到哪,但是惜字如金的背后,每句话可以说都是精炼的总结。

PS:我真的是外貌协会的,所以E君文中的自谦之语,你们看看就过,可别当真^^

笔者从非金融行业人士,通过读取MBA进入某大型券商投资银行部工作,后又转型做投资,以这些年的经历分享一下MBA同学转型金融行业的经验,并介绍、分析现阶段投资银行工作薪酬、发展和转型突破的现状与逻辑。(本文主要谈职业发展现状与逻辑,业务细节及职业精神什么的就不再赘述)

一、谈MBA转型金融行业

确实有一些同学(每个班至少有几名)通过读MBA转型至金融行业。

MBA同学本身情况各有不同,金融行业业务类型也较为多元,因此从路径也是有很多种。

但也有相同点:

(1)符合岗位基本要求的专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见下文)

(2)成功转型的同学综合素质都相对优秀。

(3)年龄一般都不算大,28岁及以下相对容易。

(4)通过老师、校友等熟人关系介绍可极大提高成功率。这一条尤其重要,建议返回读三遍。

(5)MBA所读院校本身也是重要的因素项,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最低要求已经是院校硕士了。

分大类看:

(1)券商投行:扎实的财务或法律基础(非专业出身最好有证书)+综合素质优秀;

(2)券商研究所:行业出身(医药、化工、TMT、电气电子等专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财务基础;

(3)创投或PE:行业出身(要求相对研究所较低)+财务或法律基础;

(4)资管、信托、融资租赁、券商机构客户、基金销售、财富管理:一定专业基础(项目端要求会高一些,资金端低一些)+业务开拓能力强

(5)各机构风控:法律+金融复合专业背景

(6)银行管培:年轻貌美气质佳。

另外一个特别感受就是,纵观成功转型金融行业的同学多颜值高气质佳性格外向。这些似乎在哪都是加分项,但也不要因此受限于一般的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在其他方面逆袭也是可能的,比如笔者。

二、现阶段投行的薪酬与发展

在投行活下来比想象中要容易,在投行想有大的发展比想象中要难。

在国内,投行是不需要太高智商,需要一定情商,并依靠业务经验积累的职业。基本上,如果不是太投机取巧,靠踏进投行门槛的专业基础与悟性,再加上勤奋,成为一名称职的投行小兵以至项目负责人都不是难事。

说“大的发展”,是限定在当前投资银行行业趋于成熟的时期,年以前起步期的职业发展与资质红利现在基本不用想了。

先说薪水,即使在这一时期,可能大家也遇到过或听说过拿百万年薪的投行人员。如果排除一些有先天业务资源的二代,以及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多数达到这一水平的享受的是业务周期红利或平台资源红利。

业务周期红利常见于-年IPO业务,年至今固定收益业务,以及近几年并购重组业务。

平台资源红利多见于所在券商或团队本身的优秀或爆发,从整个行业来看属少数。

而实际情况是,即使你足够幸运遭遇了红利,你还需要保证公司制度不会临时变卦(大的平台会更守承诺,但激励力度相对差一些)以及有一个慷慨的领导。因为从本质上讲,红利的大部分不是你创造的,决定薪资议价权的是价值持续创造的能力。

与薪水紧密相关的便是价值创造,可以说,投行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经验在五年左右基本都会接近成熟,再往后考验的就是独立的业务承揽或者说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给前者的定价在50万元上下,后者完全看个人能力。实际上,笔者认为:从全行业来看,50万元是目前国内市场给予纯打工人员最高的一等薪资。因为再高的话就超过了重新招聘一名名校优秀研究生的薪资外加培养成本之和。你要是公司股东或人力部门你会怎么做?行业外所听到的投行种种,更多是信息传播规律所带来的偏见效应。

再往上,要么拉业务,要么做管理,在国内投行的晋升基本还是依靠业务承揽能力。但凡稍大些的投行项目,如IPO,上市公司融资、城投债,基本都会被已实现资源积累与圈子建立的老保代与各种二代所牢牢占据。由于专业能力与资质的稀缺性越来越差,甚至后者还在抢夺前者资源。业务承揽能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本质是资源交换能力,基本与你所在的“朋友圈”是匹配的。

当然一些小项目,如新三板,私募企业债等,投行新人通过四五年的业务与资源积累,以及朋友圈校友圈的共同成长,再加上平台品牌优势,还是可以拿到的。但你又会发现,项目承揽的投入回报,不见得就比承做的要高。因为你很难同时兼顾。

三、投行的突破与转型

是不是照上面这样说,投行的瓶颈就很难突破了呢?其实换个角度又完全是另一片天地。可以说,在大点平台工作3-5年的投行人员,在市场上是最抢手的人才群体。投行的法律、财务和行业的复合专业能力与历练出来的综合素养能够广泛适应多个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瓶颈加抢手,决定了这个阶段的人员流动率也是最高的。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来看:

行业内:

有选择更大平台谋求稳定与薪资提升的;

有选择小一点平台带领团队获得职位提升与更大自主权的。

行业外:

有跳到(拟)上市公司做投融资总监或董秘的,基本是奔着股权爆发;

有跳到一级市场投资领域的,谋求行业深度与收益的杠杆加成;

也有跳到资管类、银行投行、并购类及一级半市场做市场化的资源整合的。

可以说,每一个方向都可以打开更大的空间。

以历史的眼光看来,职业的发展往往带着产业变迁的烙印。毕竟,外界环境的稳定决定了个体的稳定,同时也决定了不易变化。将自己放入更能体现价值的位置,或者发展中、易向上突破的行业和平台,是一种理性明智的选择。

低调严谨的E君

祝E君和读者们端午快乐!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药
广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g/26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