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角度下的投资银行券商业务篇一
券商长篇更新往期回顾:我看好券商的几大理由!(行业篇一)
正如上一期讲到,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券商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由原来单一的经纪业务收入结构,绝大多数券商基本已经形成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交易机构,投资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及众多产品服务为结构的业务体系。接下来我会一一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一个业务板块以及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对这些业务板块的趋势及重点做出一个基本解读供大家参考。本章将以”投资银行“为核心,将叙述投行业务的重点与核心。
图片来源:广发证券财务报表
考虑到本文是为了更好的科普普及券商知识,我认为首先有必要在开头先给大家普及一些基本概念。
(1)什么是投资银行?它的具体功能是什么?(了解的可直接下滑查看投行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投资银行是专门为企业发行与销售有价证券的金融机构。所谓的有价证券一般指股票与债券等。企业一般想要通过融资获取资金加快发展,一种是发行股票让出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分享未来收益从而获得无息的资金,另一种是发行债券通过在未来支付利息获取资金。
如图,股票与债券的本质上就是一张证明投资者的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很久之前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电脑普及后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存在。
但是一家如果想要发行股票或者债券不可能想发就发,总要保护好投资者的权益,所以国家规定发行证券要通过实质性审核才可以发行,所以证监会专门设立了一个审核机构“发行审核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核。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发行股票就需要面对严格的审核并符合一系列条件才有资格发行。
包括设立股份制公司=》通过尽职调查=》培训上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组织结构=》制作招股说明书=》上市申请文件等一系列工作。
而这一些列的工作显然企业不可能独立完成,由此就产生了专门为企业从事为企业通过审核工作的中介机构,也是监管机构硬性的要求。这一过程被称为保荐,字面意思保举与推荐,为了防止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中介机构肯定是需要负责的,所以才叫保荐。保荐机构在帮企业完成上述复杂且专业性的工作然后由申请发审会进行审核,等待排队审核。(在中国通常这一过程还需排队长达几年都有可能)
在证监会审核通过后,企业才逐步具有发行资格。但这时候可以发行了,但是要发行给谁呢?从哪找来投资者投资呢?企业自己肯定无法找到众多投资者以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所以就需要一个承销机构,承担起将企业的有价证券销售出去的责任。这一工作通常包括:组织路演向投资者推介这家全公司、询价和定价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及后续上市后的督导工作。最后我们通常打新打到的股票就是企业新发行的一手股票啦,至于平常买卖的都是二手的股票,我们所交易的平台也叫做二级市场。
通常保荐与承销的一般都是连贯的,而投资银行就是承担和负责这一工作职能的部门。说白了,投资银行的商业模式与商业中批发商是有些类似,只不过批发商赚取的是通过批量进货再零售出去从中赚取的差价,而投资银行是用专业的服务将企业的证券承销出去从中收取佣金。
一般来说,中国的投资银行部的一般业务有三个,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服务。其中股权融资我已经说过了,债券融资的流程相似只是具体细节不同而已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并购重组业务投行主要为企业提供与并购重组相关的专业性问题的咨询(比如行政审核程序、财务顾问等)从中收取服务费。在投行中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规模占大头,并购重组业务市场规模及收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大家了解一下即可。后续在公司层面我们再细聊具体规模。
可以说不管是在企业的股票发行还是债券发行过程中,投资银行的中介功能都至关重要,也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只有更好的理解公司最根本的商业模式我们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其核心竞争力及发展,这对我们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2)投行业务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和门槛
投行业务只是国内券商的其中一个业务部,通常券商会设有投资银行部这个部门总管投行业务,有些公司也叫机构业务部。
我以A股营业收入TOP10的券商对投行业务进行了排名,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排在前二位的其他券商投行业务占比均不超过10%。从业务规模的绝对数来看,TOP3之后的券商与TOP3收入差距非常之大。综合来看其中又以“大投行,大资管”为核心战略的中信建投尤为突出,在资产规模营收规模远低于两位老大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的情况下,投行业务硬是排在了前三名。为何TOP3的集中度相对来说就比较高,投行之间的差距究竟差在哪里呢?
第一点,获客渠道及准上市企业项目储备
从生意角度上看不管什么生意,获客渠道都是极为重要的,投行业务也是一样。如果有在投行工作经历或者与投行打交道的人应该都知道,投行部曾经有传出过有一些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到投行工作的人(俗称VIP),一般这类人通常家里人都是某些企业家或者有相关资源的。所以在投行圈内就是资源为王。
投行所面对的客户一般都是想进行上市或需要发债融资的一些企业,所以投行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尽可能的与那些准上市企业及有发债融资需求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如何获得这些准上市企业的联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
1
从最直接的方面来说,在早期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时候,绝大多数券商都是通过线下的营业部分支机构去服务客户以此获得客源,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这种分支机构去与券商沟通。所以营业部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其知名度及服务范围。当然这些分支机构只是影响到获客渠道的一方面。
2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些证券公司背后的股东背景也是资源之一。以中信证券为例,背后大股东是中国行政级别最高的企业,直属于国务院由国家授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正部级机构,中信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其实力还在招商局之上。主要以金融服务业为主,旗下包含的银行、信托、资管、保险、期货等,服务的企业不计其数。光是它自身旗下就有数十家准上市公司,且不说由其服务的企业资源。中信证券能有今天的地位它的背景功不可没。
3
当然,背景是天生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背景不强的中小券商通过在新三板上的提前布局获得了一线生机,在投行储备的上市企业中,新三板如今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新三板是国家为众多还不能满足A股主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所建设的一个缓冲平台。由于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暂时不符合很多主板要求的硬性上市标准,比如要求有一定的净利润,但很多科技型公司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发展,刚开始可能会亏损或者利润很低。很多企业会选择在国外上市,也有一些企业会选择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曾经在16年的时候火爆过一整,但后来由于投资门槛太高(账户开设需要万)缺乏流动性,绝大多数企业也融不到资,投行也不愿意做这一块业务,因为这一块业务都是中小企业规模低利润太低,所以后来声音就非常小了。
但在去年管理层正式将新三板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三板中推出了精选层,进入精选层后可在一年后直接转主板,且大幅降低投资门槛,开通精选层账户只需万元!所以这变向的刺激更多的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冲击精选层!
这对于券商来说当然是一个利好,截至年末,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就有家,涵盖了很多中国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在首批科创板上市的25家企业,有9家是从新三板摘牌的,金子一直被埋没在土里。
因此新三板成为了投行提前战略部署储备项目的重点,所以就导致甚至很多投行以非常廉价的督导费也要抢着为新三板企业做督导,这都是为了未来做准备。
图片来源于:中信建投年半年报
总结:以上就是券商主要的获客渠道。当然在竞争中有些企业或许凭借着知名的品牌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企业的认可,让客户主动找到你,就如很多企业发债和融资会主动找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这样的公司,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过会率非常高,而且对于证监会要求的事项都比较规范,在业内都是有名的。所以都已经在行业内形成品牌了,有些企业即便贵一点也会找这些券商。所以上面讲的都是渠道,但实际上品牌、保荐代表人通道数量、资本规模等等投行的核心竞争力都会影响到获客能力。这些我后面会给大家一一道来,了解这些对于选择个股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二点,品牌与通道数量对券商的限制
......
券商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才刚写了一会就字了......估计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内容太多也吸收不了,为了更好的阅读环境,这一章先写到这,下一期将会讲到“核心竞争力”的剩下内容以及谈谈再融资和注册制新规对券商的影响哈。敬请期待!
谢谢观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fz/53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