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背景光环有多大从JPMorgan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者按:港大本科,港科研究生,各种商赛冠军,一年公益基金志愿者,最年轻的香港区总裁,组成了D导师的传奇标签。D导师最大的特点是他并没有像普通商科学生一样,去海投来争取工作机会,而他往往是凭借商赛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公司主动提供的实习机会。D导师以他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靠自己创造的。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不断修正,不断清晰自己想走的道路。想在香港找实习,全职的小伙伴,可以添加

导师背景现职:ChinaRealEstateInformationCorp.(CRIC)曾经就职:JPMorganChaseCo.,HangSengBank教育背景:The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如何先一步求职?

KeyWords:细节计算机商赛

脚踏实地,从细节做起:

在我众多的求职经历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最终决定你高度的是口碑”。求职就像一场马拉松,除了买鞋和衣服,这些表面的东西,更多的是靠脚力,靠的是锻炼和积累。就我所接触的学生而言,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发邮件?!我以前觉得这是个很基本的问题:邮件里字体一样,格式没有错误。但在我收到的简历中,往往一半以上都会出现低级错误。

在邮件合格后,接下来我看简历公司(易居中国)是否贴合。如果以前做过咨询和研究工作,就和公司比较贴合。下面会具体看是否学习能力强,身体好,投行也非常看重这点,身体好是最重要的一点。

正确认识计算机之于金融业的作用:

首先,计算机是一个很难的学科,有的人金融学的很好,但计算机就学的很差,原因在于本科的金融就是一些普通的计算加文字的背诵,涉及到逻辑的部分比较少,而计算机无论是C语言或python,都是在训练逻辑思维,说简单点,计算机学的就是“假设用法”,金融方面的决策工作就有这种情景分析的东西,因此学计算机对于金融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但是简单地认为学了编程就可以做金融,特别是做实现金融的数学模型是不可取的。在香港做实现金融的数学模型的人大多是经历丰富的学术牛人。

积极参加商赛,为求职赢得主动权:

我大一刚开始参加商赛并没有想要赢,只是觉得应该去练习,来培养能力。所有学习都是一个过程,你首先向别人展示,然后得到别人的反馈,随后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在学校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商赛,允许你结合所有的因素,而且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接触教授,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请教他们。我在大一的时候参加了8个比赛,头脑风暴后的想法超过个,慢慢能力得到提高。拿到第一次冠军后,更加适应商赛的节奏,我还因此获得了公司的实习邀请。商赛中结识的人,和准备过程中逻辑思维的提高,是我最大的收获。

如何拟定求职规划?

KeyWords:networking职业规划

在我没进投行时,我进行了很多职业生涯咨询,我会在领英上找一些行业里经验丰富的人,而他们一般写的不详细,因此就会约他们出来聊,进行私人的一对一见面,我不会经常参加公开的交流会。至于networking,我是反过度社交的,我看到很多新手很喜欢提社交,但大多数高管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哪怕这个人出席了,你能帮助他什么?你如何打动他?很难因为一个谈话,高管就主动提供实习机会。社交是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如果硬实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准,对于行业的了解准备的也很充分,再去做社交网络比较合适。

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是每一个求职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就我而言,我建议把职业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事做好,无论老板布置什么事情,都能超出他期望地把事做好,比如老板让你2个小时完成,你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做好;混到中层以后,需要明白老板的意思;比如老板要裁人,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最近业务不好,但对于一个有自觉性的人,应该想到老板考虑的是业务,你能不能为他继续增加效益;再往后的职务就考虑的不仅仅是公司,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何与众不同?

KeyWords:占有稀缺性主动出击敢于转行

我在年创立了一个UBCC的非盈利组织,我创立这个组织的初衷就在于解决学生求职基本功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机构都强调面试技巧,但如果学生的基本功不过关,掌握再多技巧也是白搭。投行现在不好的一点是很多新手并不能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就使我想到是否要在大一的时候就帮助这些学生掌握好基本功的东西,而不是纯粹技巧的提升。

我从顶尖金融实习转行到CRIC,原因很简单,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普通人没听过的公司,我都会去了解,易居中国在房地产的地位很高,同时,我的老板是美林的MD,他对我的职业指导非常有效。大家对投行的追逐已经烂大街,但真正值钱的是独特的机会。同时,能够与易居中国竞争的同业竞争者较少,公司提供的机会更多。

大家最终去投行是为了什么?就像从小我们说要上名校,因为名校给我们更多机会,到了大学我们说投行会给我们更多机会,没完没了……我们的终点是什么?去世界五百强的一家企业做高管?我们真正想要的工作是这样的:工资又高,上班时间又少,还可以多享受生活。但是大家在努力过程中,已经忘掉了这个初衷。

最后,就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对于想在香港求职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单向思维的误区。现在各大商校都招收很多学生,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同质化,最后进入面试环节的每个人差别真的很小,每个人都做过一两个商赛啊,有些投行的实习之类的。要避免一个单向思维的误区,学习的质量不能仅仅依赖于老师的教学;香港和美国更倾向于从实例中学习,注意与他人相处,怎么样才能既拿到机会,又不受同辈嫉妒。

采访:郭晓

DBC采访组

本期福利内容介绍

+投行面试真题

以下是部分福利截图

看着有木有很心动呢?赶紧领走吧

本周福利接收方式:

向DreambigCare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x/543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