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14条业务原则,造就百年投行屹立不
张旖旎整理
中国投行俱乐部来源
网络高盛(GoldmanSachs)是华尔街唯一一家历经年屹立不倒的巨擘。无论是巨型兼并,还是金融危机,都没能奈何得了它。作为华尔街的传奇代表之一,高盛集团一直笼罩在古老的神秘气氛之下。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就意味着成了华尔街的王子。高盛作为私人合伙公司的历史长达年(-),高盛曾经是不透明的,外边的人根本无法得知公司的生财之道。犹太人马库斯·高曼创立高盛年,迫于欧洲的反犹太人风潮,受日耳曼人的排挤,马库斯·高曼(MarcusGoldman,–)从德国巴伐利亚来到美国新泽西州。高曼最开始只能靠拉马车维持生计。年,高曼带着妻子和孩子移居纽约,在距华尔街一步之遥的曼哈顿松树街成立了马库斯·高曼公司。马库斯·高曼(MarcusGoldman)公司位于一栋建筑狭窄的地下室,经营借据的经纪业务,算上高曼,只有两名员工。高曼每天都会在纽约商铺林立的地段选择信誉跟实力都不错的商人,把需要现金周转的珠宝商、皮革商手上持有的本票用现金买下,然后转手给其他有需要的商人,其中差额便是高曼的收入。在拉业务的过程中,高曼认识了同样来自巴伐利亚的塞缪尔·盛克斯(SamulSachs,–),并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这位老乡。年,高曼提升女婿盛克斯为公司的合伙人。年,高曼又让自己的儿子亨利·高曼(HnryGoldman)与另一位女婿LudwigDryfuss成为合伙人,公司也更名为高盛(GoldmanSachsCo.),包含了高曼家族(Goldman)和盛克斯家族(Sachs)的印记。高盛公司成为了在那个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先锋,并于年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年,高盛进入IPO市场(首次公开募股)。由于亨利·高曼与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ars,RobuckandCompany)所有者JuliusRosnwald的私人友谊,高盛帮助西尔斯公司进行了当时规模最大的IPO。西尔斯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在亨利·高曼挂帅高盛的35年时间里,他与菲利普·雷曼(PhilipLhman)之间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合作模式——雷曼兄弟公司(LhmanBrothrs)经营商品交易,高盛从事商业本票交易,同时两家的合资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利润五五分成。在亨利的领导下,公司迅速由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总是艰难地完成其承销业务的圈外公司,成长为一家以敢创新、有效率、高盈利被认可的圈内公司。年,亨利·高曼因为亲德国的立场,反对协助盟军作战而辞职,公司被盛克斯家族控制。高盛最惨痛的失败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瓦迪尔·卡钦斯(WaddillCatchings,-)加入高盛。到年,他成为拥有高盛股份最多的合伙人。卡钦斯成立了当时被称作伟大创举的高盛交易公司(GoldmanSachsTradingCompany),采用杠杆原理,无限放大投资和收益。高盛交易公司盛极一时,备受推崇,总控制资产达10亿美元。按现在的说法,当时的高盛交易公司就是一种“庞氏骗局”(以来自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性质的封闭式共同基金。年秋,以“黑色星期五”为标志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致使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由美元的高位暴跌至1.75美元。高盛交易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不过,在西德尼·温伯格的运作指挥下,高盛交易公司稳步退市,最后被其他公司所收购。这次事件让高盛花天价学费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其多年积累的资金一夜回到了30年前的水平,整整一代人努力得来的成果化为了泡影。年,高盛交易公司一家亏损的资金超过了其他所有信托投资公司损失的总额。对于盛克斯家族来说,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而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其家族企业名誉的伤害。年辞世的萨缪尔·盛克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就是“公司的名声怎么样?”西德尼·温伯格:现代高盛之父西德尼·温伯格(SidnyWinbrg,–)从年到年担任高盛的主席,他带领高盛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使高盛享誉美国,并留给继承者一块固若金汤的招牌。西德尼·温伯格(SidnyWinbrg)西德尼出生于犹太移民家庭,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艰难维持着酒类批发和私酒贩卖生意。西德尼15岁就辍学在轮渡站卖报。16岁那年他闯荡到华尔街,注意寻找外观耀眼的高层建筑,挨家挨户叩门,问他们要不要找男孩做事。终于,他在一家小经纪公司找到了勤杂工的工作,周薪3美元,那家公司就是高盛。高盛创始人的孙子保罗·盛克斯(PaulJ.Sachs)对西德尼颇有好感,他很快得到提拔。保罗还鼓励西德尼继续学习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德尼离开了高盛,当了一名海军厨师。战后,他重新回到高盛,成为一名商业票据业务推销员。在西德尼进入财务部门工作后,其理财能力日益突显出来。他组织包销证券,决定新发行证券的价格,并对交易进行监督。年,西德尼成为了高盛公司的合伙人。年,瓦迪尔·卡钦斯离开高盛后,西德尼成为了高盛的掌门人,直至年去世。西德尼·温伯格让高盛改头换面,由一家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金融界中层合伙公司,一跃变身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年,沃伦·巴菲特的父亲带着巴菲特来到纽约。当他们来到华尔街一家大的证券公司时,意外地见到了当时华尔街的一位神秘的大人物,就是西德尼·温伯格。西德尼将仅有10岁的巴菲特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二人竟交谈了半个钟头。谈完话,西德尼还问: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巴菲特曾多次回忆说:“当年,作为华尔街的大人物竟然可以悉心倾听一个10岁孩子关于股票的意见。这对一个对财富有极大兴趣的孩子是多么大的鼓励!”从此,巴菲特与高盛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西德尼结识了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二世(HnryFordⅡ),后来得到了年福特汽车公司(FordMotor)股票巨型IPO这样的好生意,是当时最大的一笔公司证券发行业务。年1月,在公开发行的那天上午,西德尼的笑容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的头版,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无冕之王。福特公司的股票发行把高盛公司推向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也将西德尼推向职业生涯的巅峰。西德尼在担任高盛的领导人期间,始终坚信良好的客户关系、广泛的商界联系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他的私人朋友中,有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如通用电气、福特汽车、宝洁等公司的老总,还有其他几十家巨型公司的主管人。西德尼还同时担任超过30家公司的董事。他对其担任董事的公司的忠诚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只有卡夫公司生产的奶酪他才消费,他所有的电灯泡都是通用电气的产品,他只在西尔斯公司购买厨房用品。当成为福特汽车公司董事后,他就卖掉了自己的凯迪拉克和奥兹莫比尔汽车,换成了福特公司的林肯和水星汽车。上市与救赎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年,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高盛的合伙人数量一直保持在员工总数的1.5%左右,每两年更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亨利·鲍尔森(HnryPaulson)年,高盛上市,亨利·鲍尔森(HnryPaulson)成为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鲍尔森的领导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在独特理念的支撑下,高盛与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多年来稳居全球投资银行业内三雄。鲍尔森治军严明,手腕强硬。他说,在高盛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这句经典名言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年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他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年起,亨利·鲍尔森出任美国乔治·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在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五家大型的独立投资银行在短短六个月内全军覆没。贝尔斯登(BarStarns)被卖给了摩根大通(JPMorganChasCo);美林(MrrillLynch)卖给了美国银行(BankofAmrica);雷曼兄弟(LhmanBrothrs)倒闭,几乎拖垮了整个金融体系;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y)都转制为由美联储监管的银行控股公司。当时,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几周后,高盛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dAsstRlifProgram)从美国财政部获得了亿美元。作为美国国际集团(AIG)的主要交易伙伴,高盛从这家陷入困境的保险公司得到的联邦援助中获得了数十亿美元。在金融危机高潮时,巴菲特也向高盛伸出援手,他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rkshirHathaway)投资50亿美元的高盛优先股,如果当时没有这笔紧急资金援助,高盛也许根本无法渡过难关。根据协议,巴菲特还可以以每股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年,高盛向伯克希尔公司支付56亿美元,回购了其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向伯克希尔出售的优先股。闪耀着神秘光环的合伙人商界顶尖人士称高盛是“伟大的人才库,不仅仅是在华尔街,而是在整个行业中都是如此”。古斯塔夫·利维(GustavLvy,也称古斯·利维,–)是大宗交易和风险套利的先行者。古斯以鼓励雇员“要有长远的贪婪眼光”而著称。他一直担任高盛的高级合伙人,从年代中期到年他因中风去世,古斯几乎无可争议地是华尔街独一无二的最重要人物。他靠个人拼搏,从华尔街的一名邮件投递员,发展到在高盛公司的债券部工作,最终成为西德尼·温伯格的继承人。年代,通过对铁路和公共事业债券进行定价和买卖交易,高盛公司最盈利的部门风险套利部门诞生了。上述交易业务主要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古斯。高盛其他的掌门人还有约翰·怀特黑德(JohnWhithad)、约翰·温伯格(JohnWinbrg,西德尼·温伯格的儿子)、罗伯特·鲁宾(RobrtRubin)、斯蒂芬·弗里德曼(StphnFridman)、乔恩·科赛(JonCorzin)、亨利·鲍尔森(HnryPaulson)等。鲁宾因主管套利业务而出名,在这种生意中,公司把赌注押在买进上。弗里德曼则帮助高盛建立了并购业务。科赛带领高盛完成上市。鲍尔森为整个公司制定了强制性的合规及名誉判断计划,他告诉员工:极小的违法行为也会让他们丢掉饭碗。高盛的合伙人每两年评选一次,从大多数高盛合伙人的短暂任期中,不是升职就是出局。如果你没有前进,就意味著你在落后。在年代,合伙人平均任期达10年,而上市时的合伙人已有半数离开了高盛。他们的离开,或因为已经十分富有,或因为他们厌烦了,或因为他们被劝退。高盛的“神秘力量”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造就高盛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能将所有个人的野心、贪婪和偏执凝结成真正的团队合作。在高盛,各项工作几乎都没有“主管”,他们都是联席主管。高盛有14条业务原则:1.客户利益永远至上;2.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3.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4.宁愿选择做最优秀的公司,而非最庞大的公司;5.一切工作都强调创意和想象力;6.为每个工作岗位物色和招聘最优秀的人才;7.员工晋升的条件取决于能力和业绩;8.强调团队精神,不容忍置个人利益于公司和客户利益之上的人;9.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员工对公司的奉献以及对工作付出的努力和热忱超越了大多数其它机构;10.视公司的规模为一种资产,并对其加以维护;11.尽力不断预测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并致力于开发新的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12.违反保密原则或是不正当或轻率地使用机密信息都是不可原谅的;13.积极进取地寻求扩展与客户的关系,但坚决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绝不会诋毁竞争对手;14.正直及诚信是业务的根本。高盛不仅仅对其生财之道保密,还喜欢对其所有的秘密都守口如瓶。很多人对高盛的“神秘力量”赞赏不已,高盛的业绩也说明了一切。尽管处于一个难以“重复性增收”的行业,但高盛仍然能够以钱生钱。年到年,高盛股本基数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长,高盛的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而同行业的公司只有8%。高盛的股本回报率远远超过20%。高盛的声望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规模。高盛的总部大楼外部无任何标志,大楼里面是陈旧的装饰,你也无法看到着装考究的投资银行家。高盛的高层领导,拥有影响力、金钱和名望,让外人感觉神圣不可触犯。然而,高盛的高管遇事很少自以为是。高盛并没有制造生活必需品,也没有生产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它没有工厂,也没有垄断。高盛每项业务都面临残酷的竞争,没有确定的优势。除了管理层、员工以及勤奋工作之外,高盛和其他投资银行没有任何区别。高盛不是一个由上流社会成员组成的团体,很多高层人物成长的背景并不温馨,甚至年轻时经历不幸。但是,就在这种外表下潜伏着斗牛犬般的激越。这种激越源自野心、贪婪和偏执。甚至可以说,高盛存在着集体自卑的心理,这是公司前进的动力。如果不去不断地适应和寻找新的方法赚钱,公司将沦落为二流。高盛是个毫不留情的地方,它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以惊人的速度把他们扫地出门。在其他银行,你只要做好经理的工作就行了,但在高盛却不够,你得不断地为高盛赚钱。对高盛的高管来说,最糟糕的事不是丢掉一笔生意,而是在公司向别人承认失败。这些原因使高盛职员工作更加卖命。当华尔街的其他银行想到要拜访某客户时,高盛早就拜访过了。哪里有钱赚,高盛就去哪里纵观高盛的历史,任何人只要成功,不管他是银行家、交易员或是两者皆是,都能脱颖而出。只要哪里有钱赚,高盛就去哪里。对于“是怎样赚的”、“还会不会赚下去”这类问题,人们很想得到答案。然而,无论那些研究高盛的分析家如何恳求,高盛依旧不会透露多少。高盛凭借直觉,不仅仅抓住了低利率的固定收益交易及波动性极大的商品业务方面的机遇,而且也把握住了所有业务的机遇。高盛对市场的洞察力胜过其客户。这就像你走路时踩了蚁丘,你会看到蚂蚁四处乱跑。你能看到,而蚂蚁却不能。高盛的员工无人否认公司会冒险,但这并不意味高盛对此毫无忧虑。由于资金短缺是任何交易公司最大的风险,所以高盛一直都在纽约银行(BankofNwYork)中存有价值为亿美元到亿美元的短期证券。高盛集团目前有四大类业务:投资银行:向由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政府组成的多元客户群体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其中包括:就合并和收购、资产出售、企业反收购活动、风险管理、重组和分拆、公开发售和私募配售的债券和股票承销(包括国内交易和跨境交易),以及与这些活动直接相关的衍生工具交易提供策略咨询服务。机构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交易,并在固定收益、股票、货币和商品市场提供做市服务,主要是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及政府等机构客户合作。向遍布全球的主要股票、期权及期货交易所提供做市服务,并向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证券借贷及其它机构经纪服务。投资与借贷:通过投资与贷款向客户提供融资。这些投资及贷款一般属于长期性质。通过管理的基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债务证券及贷款、上市及私募股权证券、房地产、综合投资实体及发电厂。投资管理:向众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横跨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服务和投资产品(主要通过独立管理账户及集合投资工具,例如共同基金和私募投资基金)。也向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包括投资组合管理和财务顾问,经纪和其它交易服务。“高盛政府”高盛高管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始于西德尼·温伯格。西德尼是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BainsJohnson)的密友,并在约翰逊执政期间为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执政建议。高盛合伙人长期以来都在其金融事业结束后选择从政,高盛人士在美国以往多届政府中都扮演超大角色。罗伯特·鲁宾和亨利·鲍尔森分别担任过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总统和乔治·布什(GorgWBush)总统政府的财政部长。在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权力走廊上挤满了高盛人士,以至于人们开始提到“高盛政府”(GovrnmntSachs)的说法。由于高盛系官员太多,不少批评人士指责高盛和政府关系过于密切,华尔街影响力过大。高盛的被任命者似乎有某种高于其它机构的声望。他们是极有能力的人,对人脉进行过长期而努力的经营。高盛的人脉网络远远超越美国边境。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Carny)就是前高盛人士,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Draghi)也同样如此。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JosManulBarroso)现在担任高盛国际(GoldmanSachsIntrnational)的非执行主席。很多人把高盛为代表的的华尔街看作年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众高管们曾经断言,无论谁赢得今年的大选,下一届的财政部长都不会来自高盛。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唐纳德·川普(DonaldTrump)的财长人选是曾在高盛工作了17年的史蒂芬·姆钦(StvnMnuchin)。美国政府的钱袋子又一次被捏在了“高盛人”手里!
延伸阅读:
高盛集团的帝国崛起之谜
年,高盛公司初创,20世纪初还只是一家很小的家庭企业,现如今经历年峥嵘岁月的考验和数次金融危机的洗礼,高盛公司已成为世界声誉卓著的投资银行和多元化的金融集团。高盛集团的运营管理实践以及其所代表的专业精神、风控制度、企业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历经数次危机,屹立不倒(一)历史悠久的全球最优秀投资银行1、上市前的成长历程:合伙人机制,轻资本发展,跻身顶尖投行家族式经营、合伙人制度和轻资本运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团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合伙人制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业是十分重视关系的行业,很多时候家族关系网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只有合伙制才能将这项无形资产留在企业内部。与现代投资银行的高杠杆特征不同,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代理人和咨询顾问等范围,基本上并不动用自有资本,主要采用轻资本运作方式。企业初创,票据交易商,渐露峥嵘。年,早期的高盛公司成立;年,戈德曼与萨克斯家族创设合伙制公司。高盛创设之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后来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承销业务。年,在创二代亨利和萨姆的领导下,高盛开始了它的第一次承销业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决策失误,高盛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濒临倒闭。二次创业,凤凰涅磐,跻身顶尖投行前列。经历大萧条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韬光养晦,经过诸多精英合伙人的通力合作和传承,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盛逐渐从华尔街的二流投资银行成长为一流投资银行。在此期间,众多卓越领导人引领了高盛的发展,共同缔造了高盛帝国。先是被称为“现代高盛之父”的西德尼,其继任之初主要采取休养生息的谨慎策略。在西德尼领导下,年,高盛收购了在商业票据业务领域的一家主要竞争对手;20世纪40年代,聘请精通交易业务的莱文,并其创建了盈利能力强劲的套利交易部门;20世纪中期,高盛承担了西尔斯以及福特等大企业的IPO主承销,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此外,西德尼还启动了高盛专业化分工进程。首先在销售部,其次在兼并与收购部,最后在所有的部门,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高盛逐渐在许多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竞争中取得了领头羊的地位。直至今日,高盛完善的投资银行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基础部门,为公司招揽和留住遍及全球的客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销售能力方面,高盛遍布全球的营销团队在同行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数位不同时期优秀的领导人引导了高盛的发展。西德尼之后是莱文。年,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开创了闻名业界的“双头管理”时代。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高盛于70年代主导了机构大宗交易,80年代主导了固定收益业务和杠杆收购。到90年代,在鲁宾和弗里德曼、科尔津和保尔森等卓越领导人相继带领下,高盛逐渐成为享誉全球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金融企业。在成长为顶尖投行的过程中,高盛业务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逐渐突破传统投行的业务边界,开启多元化发展,其标志性事件是年通过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大宗商品交易领域,该项收购使交易业务对高盛营收和利润的贡献持续达30%以上;90年代,高盛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引领了投行业直接投资业务的发展。2、上市后的卓越业绩:引入股份制,补充资本,多元化均衡发展高盛公司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和运作逾百年后,于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高盛在内的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轨迹是从合伙制企业转到公众公司,在高盛之前,美林、雷曼兄弟、摩根史坦利和贝尔斯登等曾经的五大投行都先后上市。高盛的改制上市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原因:一是扩充资本金的压力。随着经济的繁荣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投资银行的运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资本重要性显著提高,全球投行业重资本化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投资银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得交易业务和资本投资业务在业务多元化和均衡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盛迫于扩充资本金的压力,不得不选择股份制的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并上市来迅速增大资本实力;二是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和压力。随着华尔街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证券市场的规模和风险也同时被杠杆效应放大了。投资银行因为一次失败的业务而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使得合伙人不得不忧虑风险的底线。因此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合伙人有可能离开公司并带走大量资金;三是激励机制的掣肘与人才竞争的压力。合伙制投资银行对优秀业务人员的最高奖励就是接纳其成为合伙人。这种奖励所建立的基础是:员工希望成为合伙人,因而不在乎短期收入。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一线的业务人员虽然很多并非是合伙人,但常常能为公司创造惊人的利润。然而,其成为合伙人的可能性却极小。对于这些优秀一线业务人员来说,经过漫长等待成为一名合伙人与短期获暴利相比,后者诱惑更实在。这使得上市公司在与合伙制投资银行进行人才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然而,上市后高盛合伙人制度并未消失,在公司制的治理架构下,高盛合伙人仍然发挥着作用,在高盛集团内部,二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伴随上市带来的资本金增加,高盛多元化业务发展迈向新的台阶,除传统投行和交易业务之外,资本金投资和资产管理两大业务获得快速发展,主要业务之间变得更加均衡。适应投资银行业的转型升级,高盛集团逐渐从一家传统的投资银行演变为专注投行业务的现代金融集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5大投行中具有最强盈利能力的一家。虽然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并且于年被美联储批准其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但并不妨碍其作为近20年来五大投行中唯一一家仍然健在并且成功跑赢大市的投行类金融机构。(二)金融危机后的最新战略发展框架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金融市场监管趋严使得国外投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恶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自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投行纷纷调整业务部门和经营战略以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背景下,高盛集团战略发展既保持了定力又不乏灵活性,集中体现为其核心战略的稳定与业务结构的调整。1、核心战略稳定:专注投行业务和全球化运营后危机时期,国外投行纷纷借助多元化发展来提升抗周期能力,应对盈利下滑的压力。很多金融机构改变了商业模式,部分机构开始从事零售业务或者从国际扩张转向国内市场。但是高盛并没有改变核心战略,其仍然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仍主张全球化运营。高盛集团获准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于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但这并未影响它的商业模式和客户服务。高盛集团定位依然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其商业模式、客户战略和营收结构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相差无几。依然是通过投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与借贷、投资管理等四大业务条线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高净值个人等各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高盛集团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由于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盛能够做到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机会。年5月,高盛推出网络银行GSBank.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ls/53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