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资管部老总银行理财人的三大危机感

北京皮炎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银行理财发展十年,转型迫在眉睫。“制度红利”的好处逐渐殆尽,银行理财如何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在银行理财转型和创新中,第一,要把银行理财从银行母体中脱离出来,推向独立公司化经营;第二,创新管理方式,从信贷的思路中解放出来;第三,银行理财要摆脱储蓄替代品的角色,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在各个领域的优化配置,朝工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并走向国际化。

理财业务三大挑战

银行理财发展了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从事银行理财的人其实都有这个危机感,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靠“制度红利型”创新的好处有限。比如,原来银行传统业务不能做的,理财可以做,门槛较低,很快各家银行都来做。结果是行业变得越来越拥挤,利润变得越来越薄。可以预见,很多中小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如果不能真正提升,做得越大可能反而亏损越大,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第二,大家都在规模上做文章,很少有机构从战略高度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培养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制度红利型”创新面对的是低垂的果实,容易摘取。在这种环境下银行理财管理机构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不足,因为不需要太多专业能力,业务也可以发展。随着经济增速下降,风险可控而收益较高的项目越来越少,利率中枢一路下行,债券在理财投资中的配置价值也大大减小。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荒”,其背后是“能力荒”,更是“思想荒”。此外,由于市场竞争,理财的资金成本下降很慢,银行理财盈利能力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第三,银行理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未完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银行理财的刚兑问题,如果理财投资的风险不能从银行母体隔离并最终转移到投资者身上,投资者不能真正认识到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原则,那么银行理财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制约。又如,银行理财最终的流动性怎么解决?错配问题多大程度上可以忍受?投资收益和风险如何在全社会分布和共享?这些问题非常深刻却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我们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监管者、甚至投资者认真思考,在发展中逐步理清,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正是未来银行理财创新的源动力。

理财创新三大方向

面对这些问题,银行理财未来需要三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是银行理财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利用政策优势、平台优势和品牌优势,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在这样的体系下,银行管理层自然认为,在银行平台上,无论什么业务的发展和盈利都是银行的平台效应,人才以及资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并不重要。这样的判断在理财发展的初期基本符合事实。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这套思路逐步成为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到目前为止,银行理财基本仍在银行母体内运行,自然受到母体文化和管理思想的制约,要冲破这些制约,银行往往需要平衡传统部门的各种诉求,因此困难重重。把银行理财推向公司化经营是可以看到的现实出路。若采取独立的公司化运作,原来很多在银行体系下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无法平衡的利益问题,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将迎刃而解。

第二,管理思想的创新。银行理财诞生于银行母体,发展初期的大量业务和信贷有关,甚至很多银行早期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为了解决信贷问题,自然会用管信贷的方式来管理财。但理财的基本属性是资产管理,用信贷管理的方式管理银行理财,不仅风险上会出问题,还会制约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这样一个行业自身的发展。

尤其到现在,这种矛盾越来越激烈。以债券投资为例,大多数银行理财进行债券投资采用的是信贷审批方法,认为债券投资就是给发债人的贷款,要有信用审批。但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与之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不足市场上发债主体的20%。这就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债券投资要放弃80%的市场机会;而只能在20%的市场机会里投资,风险其实是增大了。用贷款审批的方法来进行债券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它非常静态,注重事前,而对事中和事后的跟踪频率低。但债券是可交易的,理财投资买入一个债券后可能三个月就卖出了,信贷审批需要做一两个月,非常不适应这种投资。

又如,股权投资是理财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用信贷审批的思路来管理,银行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也没有专业优势。

因此,整套管理方法都要进行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尊重资产管理这个行业的基本属性,用它自身的规律来管理。资产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行业,因此我们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国际上已有成熟经验,只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放弃某些惯性思维,在管理思想上进行大胆创新。

第三,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创新。早期的理财产品基本是储蓄替代品,它解决了利率市场化之前的资本定价矛盾,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如果银行理财产品还停留在提供储蓄替代上面,意义就不大了。金融产品创新要有社会值,须满足两点基本要求:一是能够引导社会资本在各个领域的优化配置,引导资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二是资产管理行业必须改善社会的整体福利和效用。

首先,理财产品必须从储蓄替代向投资转换。要让投资者认识到投资就要承担风险,收益会有波动。刚兑的问题一直困扰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者和监者。“打破刚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笔投资失败了要某几个理财产品的购买者承担损失,用这种方法打破刚兑不仅不符合银行理财投资的逻辑,恐怕还会引起社会问题。但若投资者开始接受净值型产品,银行理财通过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控制产品的波动率,使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在投资者的预期范围之内,刚兑问题将不解自破。

其次,理财产品的创新要能引导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合理配置。中国金融市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金充裕但资本奇缺,这是由于银行信贷是主要的资金供应方式造成的。与银行信贷不同,银行理财是代客理财和投资,在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资产类别上,可以从传统的非标和债券向更广阔的资产类别进行分散化投资。例如,在当前市场环下,中国的股权市场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银行理财在股权市场应有更大的作为,在银行的投贷联动中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

再次,银行理财创新应向工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工具化的产品将成为投资者实现某种特定投资目的的工具,例如指数化产品和挂钩型理财产品均属此类。个性化产品就是根据各类投资者的特点和风险偏好,开发覆盖其特定需求的产品。普通个人客户,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其投资需求与风险偏好截然不同,只要这些需求是合理的,银行理财通过产品创新去满足这些需求,就是社会福利与效用的改进,这样的创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是银行理财的国际化发展,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目前银行理财的投资主要在国内,海外投资的比例不到1%。随着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强,同时也是银行理财风险管理的需要,国际市场的投资有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未来人民币纳入SDR,中国资本市场逐步纳入MSCI和FTSE等全球指数,中国的资产,包括债权和股权,也将纳入全球投资者标准组合配置之中,银行理财管理机构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投资管理人,应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版权说明:文章开头均备注了文章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jy/5428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