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贷客户需求分析看银行产品创新
如果要分析信贷客户的需求特点,我们可以把企业或个人的融资需求分为两类,一是点需求,二是线的需求。
比如流动资金是一个线的需求,企业一直都有,什么时候进入退出,似乎都不算错,银行就简单了,一笔贷款可以审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没关系,银行其他产品也都一样,往往银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客户需求,而是为了成本、为了竞争、为了一个来自内部的目的。
而很多时候企业是在一个点上产生融资需求,这个点银行就很难抓住,因为你的基础设施问题,你的创新问题,你的用户思维问题。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点的机会的把握,这个点一旦错过就没了。而在线上创新,其实都是伪创新,只是一种复制,就向我们所津津乐道不同担保方式的创新,客户条件的创新、额度创新,更多是名字的创新,这些创新,都没有摆脱流动资金贷款的本质。
那么银行真的没有针对点的需求的产品吗,不是。银行有这样的产品,但是由于我们对创新、对产品本质的认识偏差,我们没有让这些产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个产品是什么?应该是循环贷款和贸易融资类产品。
循环贷款可能算是一个,其实这也是误打误撞,这更像是一个偷懒的产品,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掌握那个点,那就来个循环贷款吧,随借随还不就覆盖所有的点了,如果真的随借随还确实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银行的循环贷款其实不是随借随还,而是笔笔审批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根本没有考虑过产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开发一个产品都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满足内部需求为结果,最终对产品满意的是领导、是制度、是流程、是风控,不是客户。
我们每个产品设计都不是通过与用户的反复磨合实现的,相反与内部管理体系的磨合确无法回避。这不一定是银行不想改变,而是依托传统基础设施,你无法改变。互联网金融则不同,他可以与用户实时互动,即时得到客户反馈甚至风险隐患和漏洞,对产品的完善也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而不是增加流程,增加抵押担保,开风险分析会等等方式。
贸易融资本来可以成为银行与企业结合最紧密的信贷产品,但是却没有能够做成银行核心产品,现在很多银行开始考虑向交易银行转型,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正确思路,但是会不会向贸易融资一样,一开始风风火火,很快就收缩管控退居后台了。其实导致好产品不能产生好成果的原因,不一定是产品问题,可能是人的问题。
很多时候银行的内部人员不能正确理解产品的意义,或者故意误解产品的实际目的,把条件错配的项目放到产品中,最终导致产品出现风险。以保理业务为例,如果只是把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应收账款买断,是很难确认应收账款真实性和回款路径的,即使买方确认应收账款,也不意味则风险可控。而如果把贷款审批放在订单签订之初,生产组织之前,全程跟踪预付款到账、生产、发货、到货、确认流程,在买方确认后放款,就能够确保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回款路径安全性。真正做到,在企业形成应收账款时获得保理融资,解决点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转让应收账款。
另一方面在传统银行里,用户获得贷款需要承担的利息以外的附加成本非常之高。时间成本、垫支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这些成本在银行看来微不足道,甚至当做考验客户的手段,其实是自欺欺人,如果最终你还是把贷款放了,损失最大的可能是你自己。
为什么在银行里我们会看到这么多非常可笑愚蠢的产品、制度、行为被贯彻被执行,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所有参与者、决策者几乎都没有主人翁意识,都在例行公事,都在做个人利益权衡,而不是从业务的本质去思考问题,这种思想从董事长到基层员工一脉相承,站在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角度看,越是聪明的、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对组织的伤害越大,而反过来组织的衰败也必然影响每一个组织的成员,这种滞后反应的结果往往被每一个参与者所忽略,这一切的表现形式就是保守,就是对创新和变革的排斥。
赞赏
长按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fz/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