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六银行资管转型与发展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中国银行(3.,0.00,0.00%)业发展论坛”于8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固本与攻坚”。
在“银行资管转型与发展”圆桌讨论中,中国工商银行(5.,0.00,0.00%)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建纲、中国建设银行(6.,0.00,0.00%)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谢国旺、中国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蒋海军、光大银行(3.,0.00,0.00%)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潘东、中信银行(6.,0.00,0.00%)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出席圆桌并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徐巧:年是去杠杆年,也是强监管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相继出台,让大资管行业和银行理财告别了急剧膨胀,重回理性。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的感受谈一谈,这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给各家银行的业务都带来哪些银行?年现在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各位预计银行的整体管理、规模、产品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
罗金辉:我简单地说一下我们的情况,资管新规4月27日正式发布,要求老产品规模不能增长,规模只能在新的产品种类下增长。新产品是要求回归资管本源、由客户承担投资风险的净值型产品,在投资方面还有一系列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产品的发行不是太理想,非常少;作为老产品,新规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在2年底要压缩为零。所以说按照监管要求,我们一直在逐步压缩,到目前为止比4月27日的规模是有一些下降的。
从盈利方面来看,规模不能增长,此外,从年底开始,市场的利率一路上行,今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理财产品的成本还是一路上涨,接近资产的收益率。因此从理财的盈利来看,从管理人的盈利来看,和往年相比下降幅度比较大。
罗金辉:前面已经讲得比较全,我就存量非标的处理情况说一下我的感受。我的理解,自然到期仍然是各家银行目前对待非标处理的主要方法;第二种就是发行新产品来对接,就是发行一对一的、类信托的产品,这种方式刚开始时,我们的热情也比较高,但是实际发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个项目两三个亿、五个亿以内还可以,如果项目更大一些,比如说二十个亿、三十个亿,那么发行是非常困难的。这可能和原来的客户基础和客户经理的销售习惯有关系,至少从目前来看,这条路走得并不是太顺。
第三个就是回表,新规里面也提到这个方式,监管层也是鼓励的。但是回表牵涉到很多客观的问题,比如说银行资本的占用,回表对MPA里面的各项指标的影响,这是一个客观原因。另外,从主观方面看,目前银行回表的动力也不足。银行原来为什么要通过理财来投这些项目呢?正是因为这些资产可能不满足表内贷款的条件,银行的表内贷款有很严格的规定,有些规定是多年前制定的,且不说它合理或不合理,既然有规定,所以没办法在表内做。还有,银行可能是因为表内额度紧张才在表外做的,现在又让它回表内,可能是有难度的。总之,客观原因也好、主观原因也好,各个银行、各个部门动力都不是太足。所以从执行效果来看,各家银行也都谈这个问题,但是回表的效果不是太好,好像还没太起步。
其实监管层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说为什么不回呢?据了解,他们也在想办法制定一些规则,在考核的指标上,比如说有些奖励性的措施,激励银行做一部分的回表,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是流转,即卖给其他机构投资人。流转是一条新的路,对新的非标可能更容易一些,对存量非标如果达不到新规的要求可能也要用这种方式。但流转要看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就是当前的资金价格。大家知道,如果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考虑,最便宜的就是银行的资金,与信托、私募、券商资管计划,P2P等渠道相比,最便宜的资金就是银行。银行资产资产对应的客户融资成本就不会太高,这是由银行对风险偏好决定的。你这个资产的收益率不是太高,转让给第三方的难度就大,除非是大环境变了,资金价格下跌了,否则我估计其他机构接收的意愿不是太足,经济上不划算。
这是目前非标处理现的几条路的情况,我给大家汇报一下。
潘东:罗总已经讲得很好了,把我想说的也都说了。总结起来讲,第一是规模下降,第二是盈利大幅度下降,第三是投资量下降。
总结起来讲,如果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就是以前我们非常忙碌的比如说非标投资团队,可能今年没有像往年那么忙着新增投资了;我们以前工作比较稳定的比如说科技营运团队,今年变得超级忙,不停地改系统、改估值方法、建基金会计能力;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以前忙碌现在依然忙碌,比如说固定受益投资团队,他们在忙着发新产品、净值型产品。
总之,年一定是中国银行理财重大变革的元年,谢谢!
谢国旺:其实前面两位老总说得都已经很全了,我觉得今年关键词可能就是规范。回过头来看,我在这个行业也干了好几年,感觉跟以前比,确实行业是规范了许多。
从整个行业来看,比如以建行自身为例,我们其实还是保持跟4月27日新规几乎相同的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我觉得从总行业来看,规模的下降以及利润的下降是必然的,关键是看大家背后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个可能是最关键的东西。
蒋海军:因为大家面临的环境都是类似的,我简单补充一下我们中国银行变化比较大的几点。一个就是刚才几位老总也都提到,传统的模式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市场经过了一个像过山车一样的变化,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传统理财模式的压力是负债端跟上非常快,资产端没有跟上去,是对传统的模式带来的一个主要的压力。
另外我觉得在新规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还有两点主要的,传统的资产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一直更注重于投资固定收益类的资产。但是存在着一个冲突,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在风险管理上是有差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业务所面临的困境也推动了行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的调整,我觉得这也算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来发展。
第三个,我们按照监管要求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净值型的产品也有一定的推进。总体来说,按照主持人刚才的要求,如果要看整个行业在年情况的话,政策在一定尺度上有所放松,我个人觉得规模上今年可能会保持一定的稳定,但是收益一定是大幅度下降的,大家都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未来的转型打好基础。
顾建纲:为什么我最后一个说呢?整个银行理财规模大体是29万亿元,工行占比大概是11%,在资管1.0时代我们是行业老大,但是在即将开启的2.0时代,我们的转型压力是最大的,所以我想要先倾听行业同仁的想法。
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对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给业务转型带来很大压力。按照新规要求,随着原有的投资端资产不断到期,老产品规模肯定是下降的。而新产品的增长也要看整个市场的配合,以及原来传统银行理财客户对新规下产品的接受程度。综合上述几个方面,才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走势预判。
但是我们可以反观,公募二十年的发展也就大概十余万亿元,而银行理财接近30万亿元,从中可以思考未来新规后理财的趋势。
徐巧:其实第一个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得出了比较相似的结论,这个盈利可能在今年是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而且可能是大幅下滑。那这个规模有可能是比较稳定,甚至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听起来好像整体形势也不大乐观,比较严峻。
但是我们注意到,银行7月份出台的这个资管新规的执行通知,在过渡期内对银行理财放宽了一些产品,尤其是对非标产品,那非标作为银行理财转型的一个最大的包袱,在这个过渡期内如何才能实现平稳的过渡?非标转标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怎么推进?还有一个问题是,非标回表,银行是不是面临资本金约束的问题?
谢国旺:刚才主持人说“包袱”,其实我不太认同这个词。以我自己从业角度来看,其实资管的本意就是回归本源,就是服务实体经济,但现在“非标”这个词好像被大家给妖魔化了。从本源来说,非标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因为它是一个很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监管对于银行理财转型的要求,实际上是希望非标投资更加透明化,让信息披露更加充分。
非标不应该成为一个包袱,而是一种资源。它需要我们在座的从业人员和监管领导一起来寻找办法,想想怎么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谢谢!
潘东:4·20发了资管新规确定了回归本源的大方向,7月20日监管也做了一个执行弹性及尺度上的调整,这个调整有四点内容:公募(理财产品)可以投非标;老产品可以投2前到期的新资产;非标可以回表,回不了表的可以考虑个别的办法来处理;符合条件的货币基金及定开债基可以使用摊余成本估值。
实际上我觉得就像我们今天的这个会一样,发言可以从顾总开始,也可以从罗总开始,还可以从谢总开始。目的是确定的,道路是多元的,寻找理财转型解决方案也是这样。首先说一下非标,早期银监8号文把它定义为非标准化债权。在国外的资管行业,或者在我们未来的2年之后,我觉得它可能也许就不叫非标了,也许叫项目类资产更合适。项目类资产是什么?既可以是项目类融资,也可以是项目类投资,只是它有别于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第二,原来已经投放的银行理财的资产,22万亿的表外理财里面,几万亿的非标,怎么办?我觉得7月20号补丁也好、4月27号的新规也好,已经把四条路给大家规划得很清楚——自然到期、发新产品承接老资产(当然发这个新产品期限不能错配,要按照项目类信托的方式去做了)、在MPA考核和资本满足的情况下回表、特殊豁免。
所以老的资产我觉得其实全市场不用太多的焦虑、恐慌,大家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未来的项目类资产该怎么去做。我觉得有几条路是可以去想的,非标或项目类资产:第一,持有到期的项目类资产,像信托一样,期限匹配、信息披露充分,然后向适当的投资者去发售它,我觉得这个是正确的事情,今天可以做,2年之后也可以做,只是不能再期限错配了,不能再资产池了。
第二条路,银行理财也可以转变做非标就持有到期的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特殊的资产,投资、阶段性持有、再创设为标准化资产出售。阶段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后面把它变成标准化的资产,到市场上去做公开市场的发行。相当于我做了一个标准化资产的过桥投资,我觉得这个市场未来一定是有的。比如说消费信贷类资产、Pre-ABS等。
第三个,过手型,创设基础资产之初就架构好了机构投资人,其实这个市场挺大的,只不过以前大家做资产池还是一个比较安逸的日子,没有动力主动改变。
所以总之一句话,将来项目类资产仍然是银行资管行业非常重要的资源禀赋,我不认为它未来会消失,市场的智慧是无穷的。将来只要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把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管控好,机会还是有的。
罗金辉:我想说两点,一个就是刚才顾总也讲到过,银行理财接近30万亿,把非保本去掉,非保本22万亿左右。而公募基金搞了很长时间,大概现在也就是10万亿左右。公募基金已经非常市场化,也培育了专业的团队,在这个方面银行还有要很多要学习的地方。那即便我们做到那样,如果未来的几年严格按照这个新规执行,如果我们的产品跟公募基金一样,那么银行理财的规模大幅度下降,下降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所以大家也不要奇怪。虽然到现在为止银行理财的规模还算稳定,但这主要是由老产品来稳定的,可是大家别忘了,到2年这些产品要压缩为零,取而代之的必须是完全由客户承担风险的净值型产品。所以,除非新规做出一定的调整,总规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幅下降,可能是一个大概率的事。
在资管新规背后所隐含的逻辑,我个人的理解是一方面要求银行压缩老产品,但同时银行要发新产品,这样可以通过新产品来稳住总规模。但新产品发行比预想的要难。这里我只讲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过渡期里面新产品和老产品同时并存。老产品是有预期收益率的,目前收益率还比较高,新产品是没有预期收益的净值型产品,客户承担风险。当这两种产品在市场上并列发行的时候,如果老产品的价格不大幅度地下降,那么新产品的发行是会非常困难的。比如你是一个投资者,银行告诉你三个月期限的产品,收益可以到4.8%;另外还有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4.5%-5.2%,具体多少不知道(实际上也可能更低或更高),你说你买哪一个?你估计会去买那个老产品,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新产品销售的困难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说新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做调整呢?如果产品规模大幅度下降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那么这些产品对应的资产规模也要大幅下降。这些资产是什么呢?银行理财投资的资产,无论是项目类的非标资产还是信用债券,对应的都是企业的融资;也就是说如果产品规模大幅下降,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融资要大幅收缩。如果收得过快,会带来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目前看这些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有可能会超出我们当时的预想,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反应也不是我们政府愿意看到的,因此大家需要坐下来重新思考,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可能也还会有一些完善和调整的余地。
蒋海军:我补充一点看法,我觉得将来的非标资产在银行的资管体系当中,一定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无论从国际目前的资管现状来说,还是从银行本身的能力来讲,非标资产一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在国际上资管行业发展最快的资产类别就是另类投资,我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非标资产应该是属于另类投资的一部分,当然另类投资肯定不仅仅局限于非标了。这个领域将来在中国的资管行业里面,我相信一定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而不是现在从大家理解资管新规的角度来说,是要把非标全部干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新规的角度来理解,其实目前对非标的限制,我们的感受是并没有放宽松,虽然7月20日又有了一定的解释,但是实际上尺度跟4月27日公布的新规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明确了一下老产品可以投新资产。风控的尺度并没有明确的变化,所以对银行来讲,按照现在的模式空间不大。
第三点,我个人觉得非标业务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怎么处理存量资产,而是如何更好地继续开展这项业务。就像刚才潘总提到的,已经有同业在做一些很好的尝试。我想既然非标业务在过去十年当中有那么多的发展,说明实体经济、融资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我们各种各样的资金去满足。
只不过在过去我们是以期限错配的方式来满足的,今后这种实体经济的需求依然摆在那儿,只会越来越大,不论是债券类的还是股权类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将来银行资管的这块牌照会跟证监体系的有所区别,可能更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如何来做好这一块业务。
顾建纲:我非常赞同几位老总的观点,从银行资管的特点来看,非标也好、项目债权也好,是我们的压仓石,也是1.0时代我们吃饭的家伙;2.0时代,我感觉项目债权依然是银行理财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投资领域。至于存量资产,我感觉总是办法比困难多,大家也看到7·20的一些监管措施。到2年12月31日,从各家银行自身的存量非标资产来看,跨过过渡期的资产大概也就在30%左右,而30%里面的大概50%可以通过发不错配的新产品来承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转标、回表等其他措施,我感觉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不至于引发踩踏情况。
至于转标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刚才潘总说的,譬如Pre-ABS,我们已经在这样尝试了。其实我们把资管或者银行理财放到全社会,包括银行和企业来看,债权资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公开交易的债券,还是称之为非标的项目债,把它作为一个闭环的方式,我感觉在规模上、期限上、错配问题上,都会打开新的空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负债端、资产端,为资管机构、银行理财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实操当中第二点,目前看明确符合转标的场所是在两个交易所、一个银行间市场,能不能拓展到多个交易场所,比如说银登中心、北金所、保交所。所以我感觉主持人提出的是一个问题,但绝对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或者是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谢谢!
徐巧:我听了五位老总的发言,感觉大家心态还是比较好的,非标之前市场上对它的定义有一点偏差或者妖魔化,如果把它理解为项目类产品是不是会更好?包括刚才各位老总也在琢磨,以后怎么更正确、更合规地去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说一棒子把它给打死。刚才我们聊的这个问题是化解存量业务,那展望未来,银行理财面临更多的是转型和发展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也有所思考。
其实我觉得银行理财转型的时候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最直接的应该是体现在产品端,因为现在按照新规,我们是从一个预期型产品转向净值型产品,那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才能稳住那些老客户?怎么才能把我们的产品线丰富起来?虽然现在按照新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从5万降到了1万,好像是利于扩大客群;但是在向净值型转型的过程中,会不会流失一些老客户?大家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顾建纲:其实我感觉到从银行理财的客户端来看,假如我作为一个银行理财的客户,现阶段最关心的仍然是能不能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从银行自身来看,核心是投研和风控。你的投研能力和风控能力能够使你的产品净值稳定的话,老客户会不愿离去,新客户会纷至沓来。
一般来说,基金的波动比较大。假如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以固收或者是以债权资产为核心的话,在估值上,再找到一些方法稳住净值。那我感觉,到未来2.0时代,银行理财的产品依然是稳定的。老客户还会留在银行,新客户也会随着银行理财的转型进一步增加。
蒋海军:产品本身的转型的确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我个人认为在下一步的资管业务发展当中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这个面临着一个投资者的认可度问题。但是过去这十年资管业务这么快速的发展,不管模式怎么样,但是至少在投资者的培育上来说,我相信按现在30万亿银行资管的规模,这些投资者很难再回到过去存款的模式上,而是要追寻提高资产收益率的模式。
我觉得对银行的挑战就是,过去这些符合客户需要的、稳定收益型的产品如果不能继续做,那么如何创造出真正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同时引导客户的需求,来转向其他的相对有一定波动的产品,就是净值型的产品。
我觉得这个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现在市场上蓬勃发展的、符合客户需求的净值型的产品还是很多的,在过去的半年当中,我们也看到同业的类货币的产品得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发展,很多银行同业净值型的产品都已经达到上千亿的规模。虽然有一些下降,但是这里面净值型的产品还是超出很多预期的。
除了这种现金管理型的,银行还是要加大能力的提升,在固收类,在产品的非标类,这是目前的基础,下一步再进一步往前推进,也是在权益类或者其他的投资上面,进一步建立自身的能力,明确自身的优势,推出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谢国旺:刚才主持人说到这个观点我还是很认可,新规以后对银行最看得见的一个转型压力就是产品,我感觉产品方面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向公募来学习,本身监管就希望我们向公募靠拢,现在净值型产品都在向公募转型。
第二步,我们跟公募基金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我自己感觉,买公募产品大家比的更多的是收益,包括投资团队的投研能力。这跟卖银行理财产品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客户是有场景化的,我们的客户不光是冲着收益来的,他可能还有做个贷、信用卡还款等一些场景类的需求。
建行资管中心会围绕自己建行大的战略来做,比如说我们建行集团最近公布的三大战略,第一个是租赁住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第二个是普惠,从双大战略——大客户、大行业——转向普惠;第三个是科技金融。所以未来大家能够看到,比如说我们的理财产品会出现一些跟租赁住房的有关产品,或者是普惠方面的产品,我们会配合整个大集团的战略来发力,做一些场景化的产品,我觉得这可能是将来银行理财产品跟公募基金有区别的地方,谢谢!
潘东: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5万到1万,它背后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场景和故事发生?我们自己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分析报告,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储蓄69万亿,中国的银行表外理财的量大概有22万亿,其中个人和私人银行客户的保有量大概是17万亿,储蓄的理财转化率是25%。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那就是说未来的空间还很大。
第二个,中国老百姓(67.,0.00,0.00%)的人均储蓄,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多少呢?4.6万块钱,不到理财购买起点5万元。全国只有几个省市的人均储蓄超过了5万,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江苏、山东等,中国大部分的人均储蓄没有超过5万块钱,像云南、广西等省市,人均储蓄不到3万块钱。
所以说其实从5万到1万,很智慧的。如果理财细则正式稿出来销售起点就是1万,银行理财的基础客群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第二个我们紧接着要观察到的点,就是这些客户可能以前都是5万储蓄以下、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客户,我们怎么为这些客户去提供他们要的产品?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每家银行理财在思考我们新的产品体系怎么做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东西?昨天我们自己内部开会,头脑风暴,我们有一位同事说了一个词,很感染我,他说将来理财这个行业里面应该有一个岗位,叫做金融产品设计师,他的职责就是去看客户要什么,我们能给什么。
我们光大银行是在5月份、6月份分别推了两个拳头的转型产品,第一个是我们的固定收益的产品,这个跟公募的每日开放式的债券基金一模一样,投资方法、范围,我们完全严格按照公募基金去做。这个产品内部讨论的时候,有同事说初募最多卖两个亿、今年年末能够到十个亿就不错了。这是当时我们大家的想法。
事实的情况是,我们在7月初,这个产品就已经突破了60亿,而且后来我们不得不限购,为什么呢?因为最近的申购量太大了,而最近的投资收益率曲线下降了很多,我们投资经理不光要像公募基金的投资经理一样每天去看市场,他们还要负责预测,如果进来一个亿的资金,收益率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进来五个亿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投资经理说必须限购,每天八千万,否则太多的新申购新投资会把组合收益摊薄。投资人的收益、波动是我们最西藏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fz/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