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道商业银行投资ABS的风险识别

由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和《当代金融家》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成立大会10月24日在京举行,第一期会议聚焦:信用风险与资产证券化。针对“商业银行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识别和定价决策”这一议题,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资产证券化一处处长杜程,北京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李大营,河北银行资金运行中心风险总监冯朝铸,一创摩根投行部金融行业业务主管、资产证券化负责人王学斌,晋商银行金融同业部北京区域总经理慈锋等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杜程:活跃市场关键在于证券化业务模式的可盈利性

▲杜程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资产证券化一处处长

兴业银行一直重视资产证券化业务,年我行就发行过一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年证券化试点重启后,我行专门设立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处室推动该项业务。从年到现在,我行已发起发行六单CLO产品,今年大概还会发行三单,累计规模四百亿元左右,基础资产主要以对公贷款为主。

结合论坛的议题-产品定价-我提供几种不同的角度供大家分享。

从投资人的角度,定价主要为两类,一是以持有到期为目的,一是交易为目的。持有到期的定价方法,简单来说可以根据资金成本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成本,与持有到期其他债券品种做个比较。交易类的定价方法更多的是判断债券的交易价值,而交易价值更多的来自于波动性。国内债券市场,以固定利率债券品种为主,而固定利率债券大家的判断大体是一致的,波动性较差,交易机会较少。之后有了浮动利率债券,市场就会有波动,开始是一年期定存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市场的分歧产生了,对债券价值判断的不一致,后续又出现以七天回购利率为基准的债券,定价又不一样了,市场波动更大了,交易的价值更加体现。那么回到证券化产品,未来应该让证券化的产品更加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有分歧,市场才能活跃。

当然,今天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从发起人角度的定价。发起人角度的定价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起人持有的基础资产和销售基础资产的定价比较,也是证券化业务的盈利模式定价;另一方面是发起人对各个分行持有贷款的考核定价,一般称为内部定价。

关于盈利模式定价。年我行发行兴元一期产品时,综合融资成本约为6.5%左右,虽然解决了贷款规模约束,但收益却不理想,后续但是我们把握时点,在年中发行兴元三期时,由于当时发行利率比较低,综合成本算下来在4.6-4.9%。而基础资产池贷款利率大多在6%左右,收益自然就高了很多。

所以,看一个市场到底有没有活跃度,发行人到底愿不愿意参与,其实关键在于发行人能否在市场中盈利,能盈利就有动力。

关于内部定价。解决发起人能否有效的调动各个分行、经营单位提供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关键是内部定价。内部定价也就是各家发起人对其各个分行持有贷款的考核定价。商业银行发行CLO的基础贷款都是分行或经营部门发放的贷款,对分行和经营单位来说,贷款规模是一种资源,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新增信贷投放不足,风险资产占用不多,自然不愿意将存量高收益贷款卖出。这时如果想激励分行或经营机构把贷款卖给总行,就要对各个分行的贷款进行收购定价,收购定价必须优于内部定价,分行和经营单位才有动力提供信贷资产。今年年初,我行做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定期向各分行报价,内部收购其贷款。综合来看,如果内部收够价格低于内部定价,分行就愿意把贷款卖出,盘活更多的信贷资源。当然,如何根据市场情况更准确动态地实现定价调整,也希望与会各位专家进一步讨论。

▲图为圆桌会议现场

李大营:希望加强对银团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李大营北京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第一,对资产证券化谈点粗浅的看法。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包括未来的预判,我个人的看法是,未来市场非常巨大。

资料显示,在美国市场上,贷款只占了整个融资量的18%。在我们国家银行是主导,在几大金融市场里,银行是万亿资产。当前大家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的时候,贷款就变成撬动其他业务的一个资源,变成跟客户的黏合剂。所以,无论从银行本身需求,还是银行创新方向,或是资产的流动和资本的管理,资产证券化一定是大的发展方向。

第二,对刚兑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实际上市场也需要培育。目前虽然说是没有刚兑,但是隐含了刚兑,就是万一出问题的时候,对银行信誉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需要一个培育期,培育责任需要同业在挑资产的时候,掂量一下市场上的风险,让它健康的发展。所以,不良的处理可能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成熟以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可能才会出来。

第三,提一个建议,最近经济增速下行,可能面临金融风险的集中暴露,大家抱团取暖,银团贷款可能会越来越多。现在市场份额是10%,国际上平均是20%。这部分资产将会占很大的比重。如现在上海超30亿的组团,北京银行业协会也要求超过30亿的组团,这部分资产如何资产证券化?希望专家可以为这个市场做点贡献,一并研究,对这种银团贷款如何证券化,想出好的点子。

冯朝铸:信贷资产证券化正飞速发展

▲冯朝铸河北银行资金运行中心风险总监

从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在规模、品种、数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从去年开始,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数量和额度上也有快速的上升。今天的主题谈信用风险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应该是恰逢其时。在此,我有几个小认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沈司长(沈炳熙)上午提出,证券化不具有消除风险的作用,而是分散风险。风险哪里去了呢?以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为例,大多数次级产品都是由银行的理财持有,个别行是销售了。从基础资产看,贷款原来的风险计提比如说是百分之百,经过证券化之后,它的2A-级以上评级部分风险计提就减少了。理财持有的次级如果对应的是非保本理财,从商业银行整体来讲,风险资产其实是减少了。

第二,上午大家都提到了刚兑。按大家对资产证券化的分类,一种资产是信贷资产,发行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另一种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原来发短融中票企业债的时候,短融和中票的承销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兑付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记录,原因是这类的产品兑付容易实现。为什么呢?因为背后的承销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但公司债就很难,因为券商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同样一个企业,发公司债和中票的时候,其定价就有区别。

第三,关于定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流动性,如果以持有到期为目的,不做交易,流动性风险溢价一般作为额外的收益。二是信用风险,除基础资产信用外,主要考虑发起人和原始权益人的情况,如何看待它自己的声誉风险。三是监管。当前几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我认为一般情况下风险最小的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审批的。因为发行的每个产品无论审批还是备案,会里和人行的人员对产品的情况都有严苛的审核。这种审核是超越普通投资者所能做到的。

王学斌:评级机构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构

▲王学斌一创摩根投行部金融行业业务主管、资产证券化负责人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证券化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资者对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而我们的情形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我们的市场对刚性兑付的惯性依赖。因为今天说的是信用风险和资产证券化,我想说的是如果不考虑刚兑,大家应该怎么考虑证券化的信用风险。我们知道,从投资人角度,投资一个金融产品要   回复或可随机查看往期文章;回复可获得本刊订阅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次论坛直播页面。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年度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anmaomaos.com/tzyhyw/21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